-
拜登執(zhí)政一周年,美國回來了嗎?
-
鞠峰噦
最后更新: 2022-01-20 18:13:38舉步維艱背后:“難產(chǎn)”的法案
3萬億、1.9萬億、1萬億……執(zhí)政1年,拜登拋出多個“天文數(shù)字”的援助計劃。執(zhí)政首年,“撒錢”成了拜登應對國內(nèi)議程的“法寶”。然而由于共和黨和黨內(nèi)激進派人士的掣肘,3大重點法案無不“難產(chǎn)”,其中一個到現(xiàn)在也沒有落地。
2021年初,拜登公布價值1.9萬億的“美國救援計劃”(American Rescue Plan),旨在扭轉新冠疫情造成的經(jīng)濟困境,加快疫苗接種速度,其中包括向每個美國家庭寄送每人1400美元的刺激經(jīng)濟支票,直接提供住房和營養(yǎng)援助等。這項計劃在3月通過。
第二個重點法案——“基建法案”在歷經(jīng)數(shù)月拉鋸后,終于在2021年11月15日正式簽署,價值1.2萬億美元。
早在今年3月,拜登就提出了這項規(guī)模龐大的基建計劃,當時的投資規(guī)模高達4萬億美元。但在之后的數(shù)個月里,各方一直未就在基礎設施上花費多少資金,以及如何支付投資達成一致。雙方在國會一番拉鋸后,白宮先是把方案縮水到2.3萬億美元,又被迫縮減到1萬億美元左右。
去年9月,參議院罕見地69比30的壓倒性結果通過了該法案。但由于民主黨內(nèi)部派別分歧,這項法案在眾議院受阻。最終,法案在共和黨的合作下才得以通過。在投票中,有13名共和黨眾議員投了支持票,但有6名民主黨進步派人士反對。
2021年11月15日,拜登在“罕見的兩黨歡慶”儀式上簽署基礎設施建設法案 圖自美媒
拜登政府的“重建與發(fā)展”(Build Back Better)法案,則更加艱難。去年12月,參議員喬·曼欽表示反對這項拜登的標志性國內(nèi)議程。曼欽擔憂,巨額的支出會導致政府負債太高,加劇通貨膨脹。
拜登執(zhí)政之初,就開始推進這項涉及醫(yī)療、養(yǎng)老、兒童、應對氣候變化等各個議題的綜合性法案。有美媒稱,該法案是美國最具雄心和變革性的國內(nèi)政策之一。然而,這項耗資巨大的法案遭到共和黨全體反對。
荷蘭萊頓大學歷史和國際研究講師安德魯·高索普稱,曼欽“背刺”了美國左翼,他的“背叛”對民主黨內(nèi)部的信任與合作是毀滅性的。
法案將不得不拖到今年年初再議,而2022是中期選舉年,這更加劇了民主黨在選舉中的不確定性。目前,拜登仍在與曼欽交涉中。美媒爆料稱,拜登將把法案拆分成更細碎的部分,分次謀求通過。
對于盟友,“美國沒有回來”
特朗普時期肆意“退群毀約”、堅守孤立主義、并在貿(mào)易問題上“掃射”隊友,使得美國盟友關系出現(xiàn)裂痕。拜登上臺后,有意批評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不專業(yè)”,自己的團隊則“已經(jīng)準備好領導世界,而不是撤退,已經(jīng)準備好面對敵人,而不是排擠盟友”。
拜登曾豪言“不會排擠盟友” 圖自推特
隨后,拜登宣布美國重返《巴黎氣候協(xié)定》,出席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格拉斯哥峰會,出席七國集團峰會、北約峰會、美國-歐盟峰會……臺面上,美國似乎重返國際舞臺“C位”,拜登所謂“國際領導力”得以體現(xiàn),然而細看這一年美國外交表現(xiàn),拜登的承諾也只是張“空頭支票”。
這一年美國基于所謂“國際規(guī)則秩序多邊主義”,與盟友的頻繁互動,依舊局限于拉幫結派式的“冷戰(zhàn)同盟”,利用自己殘存的“實力地位”,強迫盟友對美國盟友以外的國家進行圍堵,有時甚至不擇手段向盟友開刀。
譬如,拉攏澳大利亞、印度、日本組建“四方安全對話”,炒作“中國威脅論”;率領“五眼聯(lián)盟”大肆炒作涉疆涉港議題,對中國內(nèi)政指手畫腳;拉攏韓國、日本,承諾采取和特朗普政府時期不一樣的策略來應對朝核問題,但又單獨對朝采取制裁措施;和北約國家在烏克蘭向俄羅斯施壓,導致地區(qū)局勢不斷升溫;美國重返伊核協(xié)定的談判又陷入僵局。
而如今的美國,已經(jīng)和拜登擔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時期的美國不可同日而語,世界局勢也發(fā)生巨大變動。拜登錯誤估測“美國的實力地位”,一些重大外交決策反而打擊了美國的國際聲譽。
最飽受詬病的,是拜登以一種最不體面的方式“解決”了阿富汗撤軍問題。
2021年8月15日,塔利班武裝進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當天美國大使館已開始撤離外交官,同時總統(tǒng)拜登宣布,將保障美國及其盟友民眾撤離的士兵增至5000人,以及保證美國軍事人員“有序、安全地”撤出阿富汗。
然而,實際的撤退場景則透露出慌亂。
美軍”直升機飛臨喀布爾的美國使館,撤離美方人員,部分人員則開始“處理后事”,燒毀機密文件,大使館上方出現(xiàn)縷縷煙霧。國外社交網(wǎng)絡、媒體,甚至美國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都已經(jīng)將本次美軍的撤離,比作最新版的“西貢時刻”。
(西貢時刻的再現(xiàn))
此后,喀布爾機場大門口又發(fā)生自殺式炸彈襲擊,造成13名美軍死亡。整個撤離過程中,至少169名阿富汗人死亡。同時,美軍為了嚴守8月31日的“紅線”,將數(shù)十名美國人和上萬名阿富汗“盟友”拋在身后。
其次,在盟友法國不知情的情況下,美國去年9月主導建立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系(AUKUS),促使澳大利亞撕毀向法國采購常規(guī)潛艇的巨額訂單,轉而尋求在美英支持下建造核潛艇。此事令法國大為不滿,一度召回駐美大使和駐澳大使。
最后,民主峰會變成“民主鬧劇”。2021年12月9日,美國造勢已久的所謂“民主峰會”正式召開。然而諷刺的是,就在拜登在華盛頓開著視頻會議大談民主的同一天,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外,抗議人群正抬著寫有“美國民主”的棺材,為“美國民主”舉行葬禮。
抗議人群抬著寫有“美國民主”的棺材 圖自推特
拜登在開幕式上發(fā)表講話,稱全球民主正在“倒退”,然后使出美國慣用的招——撒錢。他說,在未來1年內(nèi),美國將提供高達4.244億美元的所謂“對外援助”資金,“在全球范圍內(nèi)支持民主和捍衛(wèi)人權”。
雖然拜登擺出民主引領者的姿態(tài),但美國自身的民主似乎“岌岌可危”。聯(lián)合國總部外,活動人士正對美國國內(nèi)的“投票權”問題進行抗議。
臨近北京冬奧會召開,拜登政府又四處游說,拉攏盟友集體“不向北京派遣外交人士”。此舉不僅沒有在美國盟友圈內(nèi)得到一致響應,法德兩國還明確反對,韓國等亞洲國家相繼跟進,阿根廷、蒙古國等國表示將派遣政府首腦赴會,波蘭總統(tǒng)更是表示,不會為“取悅”美國而持續(xù)攻擊中國。
截至目前,據(jù)觀察者網(wǎng)統(tǒng)計,僅有加拿大、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7個國家不派遣外交人士。而美國將“口謙體正直”的本質(zhì)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嘴上說不排官員參加奧運會,實際上中國外交部證實有多位美國官員早已拿到了簽證。美國主導的“抵制”戲碼成為“真香”喜劇。
- 責任編輯: 鞠峰  徐乾昂 
-
音樂廳里剪頭發(fā)…荷蘭抗議出新招
2022-01-20 17:52 -
直播:拜登執(zhí)政一周年,美國回來了嗎?
2022-01-20 17:05 -
終于!首架外國救援飛機落地湯加
2022-01-20 16:45 -
美軍在阿富汗“最后一擊”視頻首次公開↓↓
2022-01-20 16:38 美國一夢 -
歐洲議會選出最年輕議長:43歲馬耳他保守派
2022-01-20 16:27 -
思科CEO:希望拜登政府尋求與中國的“共存之路”
2022-01-20 16:24 中美關系 -
拜登稱還沒準備好取消對華加征的關稅,商務部回應
2022-01-20 16:11 中美關系 -
中方是否向哈提供了軍事援助?外交部回應
2022-01-20 16:10 上合組織 -
為獲“通行證”,捷克歌手故意感染新冠后死亡
2022-01-20 16:04 -
韓軍:有跡象表明朝鮮正在準備閱兵式
2022-01-20 15:12 三八線之南 -
拜登:如果普京入侵烏克蘭,他將付出“沉重代價”
2022-01-20 14:09 烏克蘭之殤 -
非洲學者:發(fā)達國家把過期疫苗送給非洲真不要臉
2022-01-20 13:46 新冠肺炎抗疫戰(zhàn) -
英美啟動鋼、鋁關稅談判,英貿(mào)易部:需盡快達成協(xié)議
2022-01-20 13:41 不列顛 -
朝鮮將實施大赦
2022-01-20 13:27 朝鮮現(xiàn)狀 -
3國想為烏克蘭提供致命武器,只等美國點頭
2022-01-20 12:08 -
日新增確診超10萬,英國卻要取消疫情限制措施
2022-01-20 11:13 新冠肺炎抗疫戰(zhàn) -
習近平同盧卡申科就中白建交30周年互致賀電
2022-01-20 11:02 中國外交 -
上任周年承諾落空,拜登民調(diào)33%成最不受歡迎總統(tǒng)
2022-01-20 10:46 美國政治 -
哈薩克斯坦全境取消緊急狀態(tài)
2022-01-20 10:27 -
斯洛文尼亞總理發(fā)表涉臺不當言論后,國內(nèi)反對立刻來了
2022-01-20 10:19 臺灣
相關推薦 -
-
“不被特朗普唬住,中國打了個樣” 評論 11“顯然特朗普先退一步,雖尷尬但有用” 評論 70歐盟深吸一口氣:這也太荒謬了 評論 212陣容龐大!關鍵時刻,拉美伙伴“力挺”中國 評論 91轉頭,特朗普就炮轟歐盟 評論 311最新聞 Hot
-
“不被特朗普唬住,中國打了個樣”
-
“特朗普已經(jīng)毀掉了圣誕節(jié)”
-
特朗普突然提“統(tǒng)一”,臺當局緊急回應
-
“顯然特朗普先退一步,雖尷尬但有用”
-
變調(diào)了,“印度這次要對美國來真的”
-
“澤連斯基堅持只跟普京談”,俄方最新回應
-
面對中國和拉美,美國還停留在200年前
-
歐盟深吸一口氣:這也太荒謬了
-
美企開啟瘋狂囤貨,問題又來了
-
陣容龐大!關鍵時刻,拉美伙伴“力挺”中國
-
美國這就期待上了
-
日本:中美聲明,在研究了
-
120%→54%,這項對華關稅也改了
-
“特朗普敗了,更像是投降”
-
“美國技術封鎖迫使中國全速發(fā)展”
-
迷之自信、張口就來:更愿意和中國打,而非巴基斯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