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為何要一步實現“繞著巡”?
(觀察者網 訊)
天問一號在世界航天史上創(chuàng)下記錄:首次成功實現了通過一次任務完成火星環(huán)繞、著陸和巡視三大目標。
6月12日上午,國家航天局在京舉辦新聞發(fā)布會,介紹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情況。有記者提問:大家都知道我們這次去火星技術難度很大,尤其是著陸成功率只有40%,我們是第一次去,而且是一次就實現“繞、著、巡”,為什么選擇這樣高風險的方案?
“中國印跡”圖 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對此,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回應:這個問題在很多種場合也有很多專家在問,就是為什么這一次選擇這樣的方案,而且能夠成功。去火星的難度很大,到目前為止,整體的成功率50%左右,對于著陸類的任務成功率只有40%多一點,這是客觀現實。
張榮橋(國家航天局 圖)
張榮橋表示,實際上對去火星的技術難度我們是心知肚明,了解得非常清楚的。而且我可以實事求是地告訴大家,當初我們曾選擇了一個風險相對較小的,也就是去環(huán)繞的方案。但是對這個方案,我們業(yè)界的專家,包括我們參與論證的同志卻是又心有不甘。因為跟國外相比,我們起步較晚,這是客觀現實。而且在論證的時候,在與國外還存在著不小差距的情況下,國家投錢讓我們來干這么一件事情,我們的同志有個基本共識:不能僅僅考慮風險,更要考慮對航天技術發(fā)展和科學研究的牽引、帶動作用。
美國1992年9月發(fā)射“火星觀察者”號探測器,在預定進入火星軌道3天前失聯,功虧一簣
他介紹中國航天人為此分析了各種因素,特別是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為火星探測奠定了一定的技術和設備設施基礎,長征5號運載火箭提供了必備的發(fā)射能力。如果沒有長征5號,想要一次性實現“繞、著、巡”,是沒有基礎的。因為(如果)用長3系列發(fā)射火星探測器,根本不具備一次實現“繞、著、巡”的能力。所以有了這些基礎,中國航天人就認為“踮踮腳、伸伸手”,一步實現繞著巡的風險是可控的,盡管難度很大。因此最后形成了我國火星探測 “一步實現‘繞、著、巡’,二步完成采樣回”的總體發(fā)展思路。
張榮橋感慨:我們今天成功了,回過頭來看,這條技術路線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整體上更加節(jié)省經費,特別是在技術上能實現跨越發(fā)展,在較短的時間內使我國在行星探測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因此我們講,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是結合我們中國國情,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發(fā)展之路。
日本于1998年7月首次發(fā)射“希望”號探測器,因推進系統故障抵達火星時間比預定延長5年,最后通信系統發(fā)生故障失聯
美國火星探測從上世紀中葉開始到今天數十年時間,而中國只用8年時間就一步實現了繞著巡。張榮橋認為一次實現繞著巡,可喜可賀。但是我們畢竟是第一次去,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與成功了多次的國家相比,我們怎么可能沒有差距呢?所以越是在成功的時候,我們越要正視自己的水平。
“我們做的不是一錘子買賣,我們還要不斷地去續(xù)寫我們行星探測的新高度,我們要確保每次的成功。我們時刻在跟自己比,每次都有進步,保持定力,積小成于大成。”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責任編輯: 林鈴錦 
-
天問一號任務實現6個“首次”
2021-06-12 10:22 航空航天 -
從阿里yunOS失敗看鴻蒙:“拆解”安卓從哪里入手?
2021-06-12 08:41 大公司 -
長安鏈發(fā)布全球首款自主可控區(qū)塊鏈加速芯片
2021-06-11 17:40 科技前沿 -
我國成功發(fā)射北京三號衛(wèi)星
2021-06-11 11:52 航空航天 -
瞧見沒?除了五星紅旗,他倆也上火星了
2021-06-11 11:27 航空航天 -
著陸火星合影來了,誰拍的?
2021-06-11 10:06 航空航天 -
區(qū)塊鏈交易性能提升50倍:全球首款96核區(qū)塊鏈芯片發(fā)布
2021-06-10 15:22 科技前沿 -
神舟十二號就位!將送三名航天員上太空
2021-06-09 20:45 航空航天 -
中國密切關注長征七號遙三火箭二級殘骸再入 殘骸軌道公布
2021-06-08 17:48 航空航天 -
我國年內基本完成國家工業(yè)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建設
2021-06-08 15:37 科技前沿 -
工信部、網信辦:到2025年我國區(qū)塊鏈產業(yè)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021-06-07 19:14 政策風向標 -
《6G總體愿景與潛在關鍵技術白皮書》正式發(fā)布
2021-06-06 15:05 政策風向標 -
我國燃氣輪機產品首次走出國門
2021-06-04 16:52 科技前沿 -
地下2400米,這個全世界最深的地下實驗室在研究什么?
2021-06-04 10:32 -
3萬公里外可感知0.05度變化!風云四號B星了解一下
2021-06-03 08:53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多模式量子中繼
2021-06-03 07:20 科技前沿 -
華為公布P50演示視頻
2021-06-02 23:07 手機 -
臺積電4nm提前試產!推汽車專用新制程,美國5nm芯片工廠已動工
2021-06-02 16:08 -
LG電子正式停止手機生產業(yè)務
2021-06-01 11:38 -
重磅!國資委公布178項央企科創(chuàng)成果推薦目錄
2021-05-30 13:04 科技前沿
相關推薦 -
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 評論 742卡塔爾送大禮引爭議,特朗普:免費的也罵? 評論 154何立峰:中美達成重要共識 評論 305“中國猛龍首露利爪,實戰(zhàn)證明自身價值” 評論 255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評論 123最新聞 Hot
-
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
-
石破茂再強硬表態(tài):美國,還不降
-
美方吹風會:中美都不想“脫鉤”,同意稅率下調115%
-
卡塔爾送大禮引爭議,特朗普:免費的也罵?
-
美國小企業(yè)苦苦掙扎:利潤蒸發(fā)甚至變?yōu)樨摂担钤愕臅r刻還未到來
-
特朗普施壓后,澤連斯基表態(tài):我去土耳其等普京
-
日車企利潤暴跌超20%,“與中國競爭加劇”
-
中美會談結束后,美國股指期貨應聲上漲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問題比想象難得多”
-
靠岸中國貨船數“歸零”,美西港口官員驚到了
-
“出軌女下屬”,英國海軍一把手被免職
-
“聽加州的,否則美國最大經濟體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蘇聯金星探測器墜落地球
-
伊朗官員:美國不真誠,一開始就設陷阱
-
?;鸬谝灰?,印巴互相指責
-
為什么選出美國籍教皇?梵蒂岡消息人士:還不是因為特朗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