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力: 古代中國為什么沒有公民?
——重新理解傳統(tǒng)中國人的家國與正義
關鍵字: 古代中國公民概念古希臘城邦村民共同體分配話語權農耕社會從制度層面來看,因此,更值得分析和討論的問題會是,沒有“公民”概念,對歷史中國普通人,在其“自覺”生活的具體村落共同體中作為村民,以及在其“自在”生活的中國政治共同體中作為國人,在分配和享用各種無論有形還是無形的有價值物品,有什么系統(tǒng)影響。不是用個人主義的權利義務話語,而是用一種歷史語境化的社群主義視角。因為當時社會并非個人主義的工商社會,而是社群主義的農業(yè)社會。
以下兩節(jié)分別在“國”和“家”的層面予以概括考察。我會涉獵古代思想家的一些言辭,但我懂得言辭有別于社會實踐。我會更注意借助歷史上一些公認的事實,也借助一些相關但注定不完全的記錄,來展示農耕中國的普通人——作為國人以及作為村民——的負擔和獲益。
四 作為國人
自秦漢以后,在統(tǒng)一的農耕中國這個大共同體內,各地民眾,雖不是近現代法律上的“公民”,只是國人,但如果較真,可以說還是大致享有了當時社會條件下與現代“公民權”相似的基本權益。盡管肯定不可能完整,我還是具體但粗略勾勒一下:國人究竟普遍享有什么權益。
和平和安寧是百姓作為“國人”——往往限于農耕區(qū)——享有的由國家無差別提供的最重要、基本和普遍的公共品。“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道盡了戰(zhàn)亂中百姓的痛苦。但這一點和平時期的普通人常常未必自覺。除非經過外患內亂,也很難自覺。長久的和平甚至會令許多人認為這是理所當然,乃至懷疑“帝力于我何有哉”!
從功能上看,這就是對國人生命、自由和財產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保護之一。但這是西人的說法。在中國文化中,百姓并不這樣概括、理解或表達。在他們看來,甚至至今絕大多數中國人仍如此認為,最重要的是保護了家庭,相對小的家庭。因為,對于不信宗教(在此僅指,對全知全能的唯一神的信仰)的中國百姓來說,家庭幾乎是一個人生命全部意義之所在。這一點在中文文獻中非常顯著,根本不提生命自由財產。由此,我們才能理解諸如杜甫的“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在中國社會中的意義;才能理解諸如“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真正社會背景永遠是戰(zhàn)亂,而不是一般的自然災害,更不是現代的離婚,盡管那也會妻離子散。
杜甫顛沛流離的人生軌跡(來源:唐宋文學編年地圖)
和平和安定的另一普遍保證是在農耕地區(qū)代表皇權的行政/司法。這些今天我們名之“行政主官”的官員在各地的首要職能其實是裁判各種告訴的糾紛,抓捕并懲罰犯罪,保一方平安,而不是其他什么行政。至少明清時期,這一點很清楚,州縣官第一重要的助手是刑名師爺。這一司法在理論上還是允許通天的——為保證國家政令暢通,防止地方各級官吏徇私腐敗、相互包庇,歷代王朝一直對上訴不設限,可以直接告到京城。也有大量證據表明,只要案件重大,受冤屈的百姓也確實行使了這種“自然權利”。
當然,若同現代國家相比,歷代王朝為民眾提供的這種難說司法或行政的保護很微不足道。但這主要不是因為不為,更多是不能。因為國家財力人力有限,也因為信息有限或不可靠——“清官難斷家務事”。但這也會帶來一種好處,一種客觀上的分權。“皇權不下鄉(xiāng)”客觀上促成了“齊家”,讓村落共同體來更多應對對于廣大普通農民最常遭遇的社區(qū)內糾紛。
不僅鼓勵和表彰父慈子孝、長幼有序和男女有別,對違反者予以制裁,以此來促成村落共同體,歷代王朝總體上一直還會,為了更有效的政治治理,以各種方式打擊豪門世族勢力,促使農民從家口較多的大家庭逐漸變成以五口之家(“戶”)為典型的小家庭。這至少始于秦統(tǒng)一之前。商鞅變法就強力推行分戶析居獎勵農耕的政策,規(guī)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輔之以諸如獎勵耕織,禁止私斗等措施,這都促使了家庭的小型化。
“五口之家”的“戶”對于百姓意義重大。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治理功能就是,可以保證各戶稅賦的大致公平,即便每戶人口數量會有所差別。因此,雖指涉不同,但僅就制度而言,“戶”與古希臘限于成年男子的“公民”的功能相似,都是一種勾連“國”(城邦)與“家”的制度。這很有理論意義,也很有實用主義的制度啟示;“戶”的功能并不限于征收賦稅。在中國宋代之前,幾乎每一主要王朝建立之初,都會將被拋荒的耕地大致均等分配按“戶”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在因疆域遼闊,各地自然、地理、經濟、社會等條件差別巨大,因此發(fā)展注定不平衡的這個農耕大國內,這非常重要。
因為國家不可能獲得全國性的可比較的大量精細可靠信息,若依據其他單位,在全國各地向民眾分配各種利益或責任時就很難保證公平。“五口之家”因此是一個相對便利的用作在全社會分配利益和責任的基本單位,經此,每一代王朝就有可能務實和可行地,讓全國各地的每戶農家,都享有在當地看來大致相近的“皇恩”,承擔在當地看來大致直觀公道的稅賦勞役。對于大國來說,這個當地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就人性而言,每個人都更關心自己受到的對待是否與同自己身邊的人“同等”,而不是與某個八竿子打不著的陌生人是否同等。重復一句,“就實踐而言,人注定是地方性的?!?
也正因此,西周之所以實行“井田制”,秦漢之后重視度量衡統(tǒng)一,首先都與各家各戶的賦稅公平有關。宋之后,雖不再均田了,但按土地征稅,追求的也是當時條件下最可能的賦稅公平。清代康雍乾時期的“攤丁入畝”,以及雍正曾嘗試但終歸失敗的“官紳一體納糧當差”,也都減少了或至少是弱化了部分國人一度享有的特權,客觀上趨于讓國人盡可能平等分擔對于國家的財稅責任。
雍正:“朕就是這樣的漢子!就是這樣秉性!”
這只勾勒了基于國人身份的,因此是普遍的,收益或負擔分配。但在其他一些方面,歷代中國王朝,也特別強調按個人的賢能(merits),來分配其他一些有價值的物品,其中最重要是官職、社會地位和榮譽。商鞅變法的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就不說了。更重要的是和平年代政治精英的全國性選拔和政治參與,先后采取的選舉、察舉和科舉制度。對官僚的俸祿、晉升和表彰,包括封爵、樹碑立傳甚至進廟堂等,基本都基于個人賢能和貢獻。甚至,由于法定的旌表制度,這種“皇恩浩蕩”也會制度化地落到一些平民身上,無論是孝子賢孫,還是貞女節(jié)婦,最典型的今天各地可見的各類牌坊,暫且不論在今人眼中這類表彰有無或有何種社會價值。
也確實有極少數看似理應依據個人賢能分配的有價值物品,實際分配是違背平等原則的。但這往往有其他務實的,在當時看來有一定甚至充分正當性的,社會考量。最突出的例子是,隋唐不允許商人子弟參加科舉考試;宋初也只破例允許特別優(yōu)秀的商人子弟參考。但這不是出于惡意,而是其他務實考量,就為切斷富與貴的關系。在當時條件下,這種措施的實際效果是“損有余而補不足”。從全社會來看,反倒有利于社會流動性的全社會分享,而非相反。從今天流行的個人權利視角看不公道,但從社群主義的角度來看,這至少不是任性和專斷的。
有大量證據支持了上述這一點。最突出表現在歷史中國對人才選拔、晉升和使用上一直超越種族、族群或文化群體。選舉、察覺和科舉都是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精英選拔制度,實踐中卻一直超越了農耕文化族群,超越了“華”“夷”這些咋看起來很歧視的族群區(qū)分,是對天下開放的。在政治忠誠的前提下,歷代王朝的政治實踐一直非??粗貍€體的賢能。春秋時期,就有“楚才晉用”的說法,而在當時,楚一直為以晉為典型代表的中原各國視為“南蠻”。后世的例證更是大量。匈奴人金日磾,被漢武帝俘獲后,留在宮中培養(yǎng);多年后,漢武帝臨終前竟任命金為輔佐幼主的顧命大臣之一。
唐代來華留學的日本人晁衡(阿倍仲麻呂)太學畢業(yè)后,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此后一直在唐朝任職。100年后,也是在唐朝,又有阿拉伯商人子弟李彥升考中進士。唐代“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封疆大吏安祿山、史思明均為胡人(安氏據榮新江是栗特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但奉命鎮(zhèn)壓安史之亂的唐朝大將哥舒翰、李光弼和高仙芝分別是西突厥人、契丹人和高句麗人。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自稱曾在揚州任官,盡管學界對此有很多爭議。明代鄭和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云南回人,據說祖先來自中亞;還有海瑞,通說也是回族。這類情況無論是在古希臘城邦,還是在近代之前的歐洲民族國家,都是很難想象的。
但我不把這種現象歸功于中國沒有歧視性的“公民”概念,認為與之毫無關系?!俺艜x用”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之間人才競爭的社會后果。各諸侯國君主與各地政治文化精英之間的雙向競爭和選擇,令雙方趨于關注意氣相投??释⒌木髯匀粫P心政治忠誠,在此基礎上,他更關注應聘者的才能和合用,不在意他們的國別身份。想當年,為能盡快得到韓非,秦始皇竟然下令進攻韓國??释业矫髦骱椭旱木⒁哺P心如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也就不在意招聘者的身份。后代的例子則進一步表明,在多元一體的大一統(tǒng)條件下,由于沒有政治競爭對手,國家確實可以不在意族群或民族身份。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在一個注定有各族群的廣闊疆域內,在古代,政府不可能有能力,基于政治法律身份認同來實行區(qū)別對待/歧視(discrimination);成本太高,也就沒必要自尋麻煩了。這也令人們很難產生明確、自覺和持久的身份認同,無論是公民身份,還是族群身份。支持這一判斷的例證之一是中國開封猶太人。在歐洲各國,猶太人即便成了某國公民,也會因基于宗教、種族、民族、文化和經濟原因的長期社會歧視,只能抱團取暖,堅守猶太文化。
- 原標題:古代中國為什么沒有公民?——重新理解傳統(tǒng)中國人的家國與正義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武守哲
-
“中國在南美建巨型碼頭,確保替代美國糧食” 評論 48政策突轉,特朗普中東行大撒先進AI芯片 評論 141“英美貿易協議這項‘毒丸’條款,中方狠批” 評論 145“不被特朗普唬住,中國打了個樣” 評論 125“顯然特朗普先退一步,雖尷尬但有用” 評論 81最新聞 Hot
-
“中國在南美建巨型碼頭,確保替代美國糧食”
-
法國稱“真沒藏毒”,扎哈羅娃嘲諷…
-
沙特對美投資6000億?“實際一半都不到”
-
印度還慶祝上了,全國大賀10天!
-
又降了:125%→54%→30%
-
旗下餐廳拒絕接待中國客人,日本公司道歉
-
政策突轉,特朗普中東行大撒先進AI芯片
-
跟著特朗普去中東推銷星鏈,馬斯克賺大發(fā)了?
-
美國特務們的“噩夢”…
-
“好萊塢都是騙人的,真后悔…”
-
歐盟:中美邁出正確一步,但…
-
“英美貿易協議這項‘毒丸’條款,中方狠批”
-
眼瞅著中美談成了,日本心里急啊…
-
日本:民間飛機別在釣魚島飛了,不要“刺激中國”
-
特朗普宣布解除對敘利亞制裁:祝好運
-
“不夠啊,巴西還是比美國有優(yōu)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