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斯托里亞:為什么西方考古研究都愛去希臘搞發(fā)掘?
最后更新: 2023-02-23 08:47:52【文/觀察者網(wǎng)專欄作者 伊斯托里亞】
近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復信雅典大學維爾維達基斯教授等希臘學者,祝賀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成立。這一消息引發(fā)了熱烈反響。探索古老文明的悠久起源,解密文明的豐富內(nèi)涵,是專業(yè)研究者、乃至全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
過去很長時間內(nèi),世界史研究在中國得到較大發(fā)展。中國學者對西方古典文明研究的領域日漸擴大,越來越多的年輕學子也對這一專業(yè)領域產(chǎn)生研究興趣。但問題是,究竟該怎樣實現(xiàn)進一步的深造?
在目前的學術實踐中,古典考古學提供了一條路徑。
所謂古典考古學,就是針對古希臘的考古研究。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8世紀,主要研究對象是希臘羅馬時期存留的物質(zhì)遺產(chǎn),包括建筑、藝術品、錢幣等等。正是由于這一時間段的特殊性,使得古典考古學看起來更像是古典學的分支而不是考古學的分支,這使得古典考古學的研究不能僅僅關注于技術層面,更值得關注的是其背后的文化與政治背景。
這些文物遺跡在當時或存在實際功用,或存在象征意義,但是在后世看來,更多的是文化符號,是文化中心的標志。羅馬帝國極為推崇希臘文化,即使他們已經(jīng)用武力征服希臘,卻仍致力于模仿希臘的文化。他們將希臘的文物尤其是雕塑作品搬至意大利,并對此進行復制,以體現(xiàn)羅馬文化中心的地位。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就曾經(jīng)將希臘古代圣所,如德爾菲圣所中的文物搬至新都君士坦丁堡。這一時期,希臘文物以及其承載的藝術風格得到廣泛傳播。
但是隨著基督教的發(fā)展,希臘羅馬過去的輝煌在西方基督教和東正教教義下顯得格格不入,尤其是基督教的發(fā)展階段,希臘羅馬文明作為基督教話語體系下的他者,受到排擠。
下面的歷史,大家應該都知道了——
隨著文藝復興時期的到來,希臘羅馬文化得到重新重視。在意大利,遍布著古典時期風格的雕塑、建筑等藝術作品。之后的兩個世紀,這一風潮遍布歐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意大利和北歐的一些愛好者開始南下希臘,他們試圖在希臘找到真正的古物,以彰顯自己在原有社會環(huán)境中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地位。在這種背景下,古典文物研究蓬勃發(fā)展。收藏家和為他們工作的人對古物進行收集和研究,這種知識的發(fā)展和傳播是現(xiàn)代古典考古學誕生的標志。
帕特農(nóng)神廟
德國的溫克爾曼(Winckelmann,1717-1768)正是古典考古學的奠基之人。溫克爾曼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者Flavio Biondo的追隨者,他也自稱為意大利人文主義者。而Biondo以前正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孕育出的那一批文物收藏者,因此溫克爾曼研究古物藝術的史學方法也是跟隨著Biondo而來。以往的研究者僅僅利用文本等古代文獻從事研究,而他是第一位使用古代文物研究古代歷史和藝術的人??梢哉f,他研究出的一套方法為古典考古學奠定了基礎,永久地影響到了古代歷史和考古學研究的范式。
到了19世紀,古典考古學的發(fā)展不僅僅與文化認同相互影響,更成為當代世界政治認同的的重要組成部分。拿破侖的加冕儀式將這一政治隱喻展示地淋漓盡致。他將自己裝扮成羅馬帝國和查理曼大帝的繼承者,他的佩劍和權(quán)杖出自查理曼大帝,紋章上放了鷹的圖案,這是參照了羅馬軍團的鷹,披風的紅色直接則參照了羅馬帝國的紫色。美國學者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聯(lián)系,當然他們也注意到了自己政治體系與羅馬共和國政治體系的密切聯(lián)系。
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
舉個更加極端的例子,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將古羅馬政治中心的形象加以利用,成為當代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基礎。這都極大地刺激了對古代希臘羅馬文物的發(fā)掘,以及對相關歷史的研究。無論是政治經(jīng)濟上地位特殊的名人,如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1822-1890)和伊文斯(Arthur John Evans,1851-1941),還是獨立的考古機構(gòu),例如美國考古研究所(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以及各個國家都將與之相關的古代文物的挖掘收集和研究工作作為自身利益、國家利益和優(yōu)良形象的重要部分。
再說個例子,柏林博物館島的帕加馬博物館中的帕加馬祭壇(基座上的浮雕描繪巨人與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間的戰(zhàn)斗,即Gigantomachia),就是1878年,德國工程師卡爾Humann在帕加馬衛(wèi)城正式發(fā)掘的。一直持續(xù)到1886年,衛(wèi)城的一些古建筑物得以重見天日。德國與土耳其政府進行談判,后者同意將當時發(fā)現(xiàn)的所有碎片交于德國,成為柏林博物館的財產(chǎn),這一古物隨后為柏林帶來了文化上的聲望。
除了將文物以各種方式搬運回自己的國家,西方主要世界的考古研究所還在希臘等地設立了相關考古發(fā)掘點,例如德國考古研究所對奧林匹亞的發(fā)掘,法國考古研究所對德爾菲神諭所的興趣,以及英國對克里特島上的克諾索斯遺跡的興趣。他們都試圖通過對位于希臘和意大利的古典文明遺址的發(fā)掘研究,彰顯自己與西方文明之根的密切聯(lián)系。尤其是一戰(zhàn)之前,各國都重視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在英國,古典學作為精英教育的核心,這為古典考古學的發(fā)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在劍橋,1879年的課程改革與古典雕塑的收藏齊頭并進。學校還于1883年設立了古典考古學的教席,牛津亦是如此。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吳立群 
-
中國歷史上的“葉文潔”,比小說要讓人頭疼得多
2023-02-14 08:46 -
紫禁城兩次破防,勤懇務實的嘉慶也救不了清朝?
2023-02-05 08:51 -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周湘萍去世,享年94歲
2023-01-31 16:55 -
日本外交的這套“傳統(tǒng)手藝”,讓人想到魯迅的一句話
2023-01-19 09:07 日本 -
秦始皇帝陵發(fā)布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fā)掘成果
2023-01-12 16:15 考古 -
劉統(tǒng)教授逝世,著有《北上》《大審判》等
2022-12-22 07:17 -
他在人生的最后十年,如何踐行“茍利國家生死以”?
2022-11-22 07:56 -
清代宮廷比明代更節(jié)儉?宮女的待遇是……
2022-10-31 08:15 -
清代選秀女就是選妃?其實皇帝更在意的是“防漢化”
2022-10-19 08:43 -
為了“去中國化”,日本考古還出過這樣的大烏龍
2022-10-03 08:29 -
清代盛行“厚嫁”,對女性是福是禍?
2022-09-19 08:02 -
日本拍歷史劇,就不用忌諱歷史虛無主義?
2022-08-29 08:14 -
從世官世祿到有爵無官——古代爵位制的演變
2022-08-01 17:38 -
【觀網(wǎng)直播間】科舉時代:從世襲制到科舉制
2022-07-25 19:25 -
一五一十:宋朝為什么弱?
2022-07-18 18:46 -
跨越3000年,三星堆這件青銅文明“巔峰之作”終于合體
2022-06-16 14:42 考古 -
直播:持續(xù)上新!直擊三星堆考古發(fā)掘進程
2022-06-14 13:23 -
98歲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巫吉英去世,在冊在世幸存者僅剩56位
2022-05-25 18:54 -
在烏克蘭,反法西斯女英雄卓婭再一次被“絞殺”
2022-04-24 10:15 烏克蘭之殤 -
“定遠”沉艦殘骸遺址水下考古調(diào)查工作今年將繼續(xù)
2022-02-13 22:33 考古
相關推薦 -
真急了!“請求中國取消限制” 評論 55歐盟多國大停電,“我們需要中國技術” 評論 108中俄元首在主觀禮臺出席紅場閱兵式 評論 57英方拿到了,“簡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國太超前了” 評論 87“全球都將研究,中國與西方最強大武器直接對決” 評論 390最新聞 Hot
-
真急了!“請求中國取消限制”
-
嚴管執(zhí)行!中方再出手,美媒發(fā)愁
-
俄副總理:中俄“西伯利亞力量-2”項目談判取得進展
-
“歐洲在華企業(yè)偷著樂:機會來了”
-
歐盟多國大停電,“我們需要中國技術”
-
普京閱兵式演講,特別提到中國
-
“對華閹割版,又要降級”
-
“全球都將研究,中國與西方最強大武器直接對決”
-
英方拿到了,“簡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國太超前了”
-
微軟:從中企學到,誰先一步拿下,誰就難被取代
-
美國農(nóng)民發(fā)愁:雞爪、魚頭...除了中國,好難找到買家
-
首位“美國教皇”利奧十四世是誰?
-
許紅兵,主動投案
-
美國官員:殲-10擊落陣風,沒用F-16
-
特朗普:對華關稅145%到頂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國不是好盟友”,我駐巴拿馬使館駁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