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維杰、施蘭茶:又一場人為制造的“印巴之爭”?
最后更新: 2023-09-19 09:40:44【文/觀察者網(wǎng)專欄作者 葉維杰、施蘭茶】
9月10日,二十國集團(G20)領(lǐng)導(dǎo)人峰會正式在印首都新德里閉幕。G20峰會期間,印總理莫迪可謂大放異彩,不僅推動各成員國達成聯(lián)合公報,更是先后與美、法發(fā)布聯(lián)合聲明,面子里子掙了個盆滿缽滿,足足“過把癮”。
然而,在印G20“大獲全勝”的背后尤有一件值得關(guān)注,且正在印國內(nèi)輿論場發(fā)酵之事,那便是“印度改名”。改名一事其實并不復(fù)雜:以莫迪為首的印人黨政府企圖以國家的印地語名“巴拉特”(BHARAT,又譯婆羅多)取代其英文名“印度”(INDIA),達到更徹底實現(xiàn)“本土化”的目的。
事實上,印度國名歸屬問題這一“國本”之爭此前便已上演過。英屬印度時期,南亞次大陸居民普遍以“Bharat”“India”“Hindustan”三詞稱呼彼時的印度(包括現(xiàn)在的印度、緬甸、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部分)。獨立期間,印社會各界主要圍繞以上三詞就國名采用一事展開激烈辯論?!癏industan”因其“印度教徒之地”的含義被率先排除,后堅定世俗主義路線的尼赫魯出于兼顧國內(nèi)其他宗教信仰者的考量態(tài)度,在巴拉特和印度這兩大熱點名稱中采取了折中做法,從而便有了印度憲法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印度,即是巴拉特,應(yīng)是一個聯(lián)邦。(India, that is Bharat, shall be a Union of States.)”這也意味著,印度和巴拉特是可以互換著使用的。
然而,問題是,盡管憲法對國名已有定論,印社會各界仍廣泛使用“印度”“巴拉特”“印度斯坦”這三個名稱,同時學(xué)界亦基本達成“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靈活使用上述名稱的共識。這一現(xiàn)象表明,印度有關(guān)國名的爭論從未停止。
其中,部分強勢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者要求將憲法第一句的“印度”“巴拉特”調(diào)換位置,改為“Bharat, that is India, shall be a Union of States”。更有甚者直接要求刪除“印度”,僅保留“巴拉特”。例如,2004年4月,印度社會黨(SP)提議在憲法僅采用“巴拉特”之名,以此遏制西方消費主義生活方式所助長的文化墮落,以保護印度國家安全。但毫無例外,此類舉措均遭到印最高法院的反對。
那么,“巴拉特”一詞究竟有何魅力,竟讓莫迪政府直接借G20峰會之機“先斬后奏”,不惜采取先在國際活動上更改國名以營造某種既定事實,之后再在國內(nèi)完成相應(yīng)程序的“先外后內(nèi)”的打法推動變革?
印度總理莫迪在G20峰會發(fā)表講話,座簽上使用的稱呼是“BHARAT” 。圖自歐洲通訊社
“印度”和“巴拉特”
首先,應(yīng)從“印度”“巴拉特”二詞的由來及意義說起。印度斯坦由Hindu發(fā)展而來,公元3世紀時被波斯用以指代印度河流域地區(qū),后在印度教民族主義敘事下被賦予政治、宗教意義。而印度(INDIA)的名稱起源于“Sindhu”一詞的音譯。Sindhu為印度河的名稱,記載于現(xiàn)存最古老的印歐語文本《梨俱吠陀》中(創(chuàng)作于公元前1700-1100年)。后因發(fā)音系統(tǒng)的差異,彼時同印度接觸的阿拉伯人、伊朗人將“S”讀成“H”,將印度河流域附近的地方(如今巴基斯坦信德?。┙y(tǒng)稱為Hindu。
公元前486年,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用“Hidush”稱呼被其征服的“印度土地”。后經(jīng)多方輾轉(zhuǎn)發(fā)展,“印度”被希臘人稱為?νδ?α(Indía)。之后古英語(公元5世紀中葉至12世紀中葉之間)通過吸收希臘術(shù)語,發(fā)展出India這一詞匯。再后來該詞受法語影響,演化為Ynde或Inde取代,被用于早期現(xiàn)代英語(15世紀后半葉至公元1650年)。自17世紀起,隨著英國人逐步在南亞次大陸擴張勢力,India被重新使用,用以指代當(dāng)時的南亞次大陸。
直到英國殖民者最終完成英屬印度版圖的擴張,“印度”這一名稱被正式賦予地理、政治意義。由此看,India這一名詞起源于印度河(Sindhu),在發(fā)展過程中受到阿拉伯、希臘、法國、英國等不同文化的影響,最終成為涵蓋如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國家集群的地理名稱。
而“巴拉特”則為純粹的梵語、印地語詞匯,英文轉(zhuǎn)寫為Bharat,在印地語語境下等同于“印度”。該詞最早可追溯至早期的印度教經(jīng)典文獻,具有多重含義,既可以指古印度的君王、婆羅多部族,也可以指代南亞次大陸。在《往世書》等早期梵文文本中,巴拉特指代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社會制度盛行的超區(qū)域和次大陸地區(qū),存在空間和社會層面的封閉性。
按文本釋義,巴拉特是一個有著天然邊界的區(qū)域,廣義上來說指代海洋和喜馬拉雅山脈之間的所有區(qū)域,同時受特定社會秩序所約束,但并未指向任何一個邊界明晰的地域。因此,長期以來,巴拉特更多指代特定空間下的社會秩序,而非某一地理、政治實體。直到英國殖民統(tǒng)治時期,印度知識分子才賦予巴拉特全新內(nèi)涵,同時將其政治化,即宣稱巴拉特是印度的“古名”。
通過對比可得出,“India”所指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是一個完整的地理、政治實體,具有空間和政治的統(tǒng)一性,而“Bharat”主要指代一種特定的社會秩序?;诖?,反對改名人士宣稱的“印度這一名字更具有品牌價值”這一說法具備相當(dāng)張力。但對于注重印度教民族主義事業(yè)的印人黨政府來說,“巴拉特”無疑更加有助于其開展民族事業(yè)。印人黨官方人士對“改名”一事的回答不全面但足夠清晰,“巴拉特是本土文化的象征,可擺脫殖民主義色彩”。
印度外長回應(yīng)改名爭議 視頻截圖
改名原因
其次,“改名”和印近期各黨派的政治動態(tài)有關(guān)。從時間順序上來看,莫迪政府借G20突然提出“改名”有一定的緊迫以及局限性。但若是將其同印內(nèi)部政治動態(tài)結(jié)合,便相當(dāng)合理了。
2023年7月,眾反對黨宣布結(jié)成新聯(lián)盟——印度國家發(fā)展包容性聯(lián)盟(Indian National Developmental Inclusive Alliance,INDIA)。在名頭上,反對黨聯(lián)盟就獨占了個“印度”,這自然不能為向來在政治斗爭中久居上風(fēng)的印人黨所接受。自此,印人黨便頻繁提及“改名”一事,又恰逢G20峰會這一絕佳時機。9月5日,印總統(tǒng)穆爾穆在致G20領(lǐng)導(dǎo)人的晚宴邀請函上以“巴拉特總統(tǒng)”而非“印度總統(tǒng)”的名義稱呼自己。9月9-10日,莫迪在G20峰會上使用“BHARAT”的銘牌而非“INDIA”,一舉將“改名”事件推上高潮。
自此,在國際上的“印巴之爭”有所緩和的背景下,印度在其國內(nèi)又人為地制造了一起“印巴之爭”,似乎不存在任何緩和余地。
更有意思的是,部分分析人士甚至建議巴基斯坦改名為“印度”,理由是“India”最初所指代的印度河流域地區(qū)正是如今巴基斯坦所在?;诖耍坝“椭疇帯弊?yōu)椤鞍陀≈疇帯币嘤锌赡堋?
最后,還應(yīng)結(jié)合莫迪的政治野心。自2014年上任伊始,莫迪便致力于推動印地語成為國語和促進基于民族之上的國族認同,即為“國語進程”和“國族再造”。然而,印度《憲法》規(guī)定的22種印官方語言中無任何一種語言被賦予國語地位。發(fā)展至今,全印將印地語作為第一、第二或是第三語言的人數(shù)不足50%, 70多年前尼赫魯政府所做不到的事,想必莫迪政府如今也很難實現(xiàn)——語種多樣的南印首先便不會同意,更不用說反對黨了。
莫迪政府大張旗鼓營造“改名”一事或許正是基于此考量,即通過更名在國民心中種下帶有民族歸屬感的心理暗示,之后為印地語徐徐圖謀“國語地位”一事。
同時,莫迪推動改名的準備充足。據(jù)印媒披露,莫迪政府9月18-22日擬舉行議會特別會議,其中最為關(guān)鍵的兩大議程便是“改名”和“同時舉行人民院選舉和邦級選舉(一國一選)”。莫迪政府對后者的解釋是削減選舉預(yù)算、節(jié)省時間,但其增加選舉勝算的意圖不言自明。
另外,盡管“一國一選”的通過難度較大,但仍可反映莫迪政府正盡可能消除“改名”帶來的不利影響,以期實現(xiàn)連任。這進一步反映莫迪政府以選舉利益為中心的目的導(dǎo)向,及其所謂的印度文明國家理念——不過是一種狹義的、以身份認同為基礎(chǔ)的民族國家。
當(dāng)?shù)貢r間8月31日,反對黨組成的“印度國家發(fā)展包容性聯(lián)盟”在孟買舉行第三次會議。圖自印媒
未來如何?
改名一事,說小不小,說大不大。荷蘭(Netherlands,原為Holland)、斯里蘭卡(Sri Lanka,原為Ceylon)、泰國(Thailand,原為Siam暹羅)、緬甸(Myanmar,原為Burma)等國先后均更改了其國名。印度國內(nèi)的孟買(Mumbai,原為Bombay)、金奈(Chennai,原為Madras)、班加羅爾(Bengaluru,原為Bangalore)、加爾各答(Kolkata,原為Calcutta)、科欽(Kochi,原為Cochin)等城市亦先后拋棄其具有殖民色彩的名稱。
但對絕大多數(shù)印度教徒而言,“印度”僅是一個領(lǐng)土概念,而“巴拉特”的含義則不止于此。印民眾贊頌國家時通常說“巴拉特母親萬歲”(Bharat Mata ki Jai),而不是“印度萬歲”(India ki Jai)。因此,將國名改為“婆羅多”更能激發(fā)民眾的愛國主義情懷。
問題是,莫迪若要成功推動國名更改,需議會上下至少三分之二的票數(shù)同意。但印人黨近期在南印卡納塔克邦選舉的頹勢表現(xiàn)(以66比135負于國大黨)證實,印人黨鼓吹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敘事存在局限性,即所謂主義無法取代發(fā)展,情感牌無法填補物質(zhì)空缺。
但無論成功與否,印人黨政府將“巴拉特”置于“印度”之上已是不爭事實,必然進一步加劇以印人黨為首的“巴派”陣營和以反對黨聯(lián)盟為主的“印派”陣營的二分對立。也注定印度朝著逆多元化、狹義的文明構(gòu)建道路上越行越遠。
本文系觀察者網(wǎng)獨家稿件,文章內(nèi)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zé)任。關(guān)注觀察者網(wǎng)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zé)任編輯: 朱敏潔 
-
韓正會見聯(lián)合國秘書長、美國國務(wù)卿
2023-09-19 09:39 中國外交 -
尹錫悅批準拘捕李在明
2023-09-19 09:34 -
韓國證實伊朗被凍結(jié)60億美元已解凍
2023-09-19 09:27 三八線之南 -
撕破臉?特魯多指控印度政府謀殺,驅(qū)逐印外交官
2023-09-19 08:13 -
格魯吉亞:對中國公民的免簽政策已落地生效
2023-09-19 07:51 -
李希對古巴進行正式友好訪問
2023-09-19 07:41 中國外交 -
王毅會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
2023-09-19 07:28 中俄關(guān)系 -
多國政府與華為簽署手機采購協(xié)議?華為辟謠
2023-09-19 07:26 華為 -
“中國整類列管后,未收到其他國家查獲來自中國的芬太尼物質(zhì)通報”
2023-09-19 06:50 中美關(guān)系 -
日本本州東岸近海發(fā)生5.4級地震
2023-09-19 06:45 地震 -
絕食第19天他昏迷了,韓檢方:提請批捕
2023-09-18 23:29 -
60億美元伊朗解凍資金到賬,五名美國人獲釋飛往卡塔爾
2023-09-18 23:11 伊朗局勢 -
“如果中方反擊,它將遭受嚴重打擊”
2023-09-18 22:11 觀察者頭條 -
突發(fā)!烏國防部所有副部長均被解職
2023-09-18 22:04 烏克蘭之殤 -
中國政府決定向利比亞提供3000萬元緊急人道主義援助
2023-09-18 21:04 極端天氣 -
加速全球化?阿里巴巴宣布向土耳其投資145億元
2023-09-18 20:26 -
烏克蘭:要去WTO告這三國
2023-09-18 19:30 烏克蘭之殤 -
“我們讓中國媒體的聲音24小時對非播出,要守住這塊陣地”
2023-09-18 19:13 “一帶一路”十周年 -
“應(yīng)避免與中國武裝沖突,不要重蹈大國戰(zhàn)爭覆轍”
2023-09-18 18:11 中美關(guān)系 -
“超級央行周”美聯(lián)儲加不加?經(jīng)濟學(xué)家說…
2023-09-18 17:48 美國經(jīng)濟
相關(guān)推薦 -
真急了!“請求中國取消限制” 評論 65歐盟多國大停電,“我們需要中國技術(shù)” 評論 110中俄元首在主觀禮臺出席紅場閱兵式 評論 57英方拿到了,“簡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國太超前了” 評論 88“全球都將研究,中國與西方最強大武器直接對決” 評論 390最新聞 Hot
-
真急了!“請求中國取消限制”
-
嚴管執(zhí)行!中方再出手,美媒發(fā)愁
-
俄副總理:中俄“西伯利亞力量-2”項目談判取得進展
-
“歐洲在華企業(yè)偷著樂:機會來了”
-
歐盟多國大停電,“我們需要中國技術(shù)”
-
普京閱兵式演講,特別提到中國
-
“對華閹割版,又要降級”
-
“全球都將研究,中國與西方最強大武器直接對決”
-
英方拿到了,“簡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國太超前了”
-
微軟:從中企學(xué)到,誰先一步拿下,誰就難被取代
-
美國農(nóng)民發(fā)愁:雞爪、魚頭...除了中國,好難找到買家
-
首位“美國教皇”利奧十四世是誰?
-
許紅兵,主動投案
-
美國官員:殲-10擊落陣風(fēng),沒用F-16
-
特朗普:對華關(guān)稅145%到頂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國不是好盟友”,我駐巴拿馬使館駁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