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岳:中國五胡入華與歐洲蠻族入侵,結局為何不同?
最后更新: 2021-04-03 10:38:08(4)漢化與羅馬化
五大胡族之所以執(zhí)著于“漢化”,是因為漢文明之精髓在于長治久安的超大規(guī)模政治體的構建。游牧族群雖具有軍事優(yōu)勢,但若不是吸取了漢文明的制度經驗,是無法戰(zhàn)勝自詡“正統(tǒng)”的南朝的。
“漢制”不是“漢人”的習慣法,而是一種無偏私的理性制度。夷與夏不是看血脈看習俗,而是看文明看制度。即便是漢人,不去繼承發(fā)揚“漢制”精神,也會失去華夏傳人的資格。
“漢化”不是“被漢人同化”的意思。西漢初期,沒有“漢人”,只有“七國之人”。司馬遷寫《史記》時還用七國之人來描繪四方人民的不同性情。自漢武帝之后,“漢人”變成了“漢王朝子民”的自稱。因為漢武帝將秦國的法家制度、魯國的儒家思想、齊國的黃老之術與管子經濟、楚國的文化藝術、韓魏的縱橫刑名、燕趙的軍事制度融為一體,形成了“大一統(tǒng)漢制”。從此,認同這種制度文明的人,就成了“漢人”。
可以說,“漢人”是用政治制度建構“國族”的最早實踐。這套制度雖由秦漢創(chuàng)造,卻不再專屬于中華世界,成為了東亞古典文明遺產。漢字也不僅是“漢族的文字”,而是東亞古典文明的重要載體。因為建構大一統(tǒng)的經驗教訓都記載于漢文律典與史籍中,不學習就無法重建前行。五胡主動漢化,并非忘記祖先和自我矮化,而是擁有超越部落政治建設超大規(guī)模政治體的雄心。
第二章 蠻族入侵
(1)一族一地王國
蠻族不是突然降臨羅馬的。如同漢人總是將遠方族群稱為“夷狄”一樣,羅馬人也將萊茵河、多瑙河外的異族部落稱為“蠻族”,后來又泛稱為“日耳曼人”。和漢朝一樣,羅馬沿著兩河邊境修筑了一道“日耳曼長城”,與日耳曼諸族勉強相安。而當北匈奴從西邊一路擠壓,在匈人王的“鞭笞”下,草原各部落一次次沖破了這道脆弱的長城。
日耳曼人深入腹地掠奪殺戮,占領了北非和西班牙等產糧區(qū)和銀礦區(qū)。羅馬帝國的人口、稅基、軍隊不斷衰弱。蘇維匯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盎格魯-薩克遜人等各蠻族紛紛占地建國。但這都是一族一地的小王國,真正建立起“大王國”的,是哥特人與法蘭克人。東西哥特王國占領了整個南歐(西班牙、意大利與法國南部)[16],法蘭克人則征服了西歐大部。據(jù)統(tǒng)計,當時進入羅馬帝國的蠻族總人口當在75萬到100萬之間[17]。
相比之下,兩晉南下的族群人口則有數(shù)百萬??紤]到羅馬與西晉人口規(guī)模大致相同,進入羅馬的日耳曼族群數(shù)量應遠遠低于羅馬人,應比五胡更容易“羅馬化”,羅馬文明應像漢文明那樣在西歐延續(xù)下去。但事實卻相反,這些日耳曼王國,除個別短暫“部分羅馬化”外,絕大部分干凈徹底地“去羅馬化”。
如哥特人建國,就刻意與被征服的羅馬人分開居住,一般選擇在城外建立城堡。鄉(xiāng)村中聳立的一個個獨立城堡,猶如一座座孤島,成為今日歐洲鄉(xiāng)村城堡風貌的起源。為了保持血統(tǒng)的純潔性不被羅馬人同化,為了保持勇武精神不被羅馬文化腐蝕,哥特人建立了“二元政治”[18]。在治理上,哥特人實行“族群分治”制度,禁止羅馬人與哥特人通婚;在法律上,哥特人用蠻族習慣法,羅馬人用羅馬法;在行政制度上,哥特人搞軍事,羅馬人管民事;在文化教育上,不鼓勵哥特人學習羅馬拉丁語與古典文化;在宗教信仰上,哥特人信奉阿里烏斯教,羅馬人信奉天主教。這些分治的規(guī)矩保持了多年。正如英國史家佩里·安德森所說,蠻族建國“用得更多的是分裂而不是融合的方式”[19]。
(2)走不通的融合
日耳曼諸王國中,唯一一個進行過“部分羅馬化”的特例,是東哥特王狄奧多里克。他雖然也搞“二元政治”,但卻是最理解羅馬文明價值的一個蠻族國王。
狄奧多里克是東哥特的王子。如同劉淵一樣,作為人質在東羅馬宮廷中接受教育,對羅馬貴族社會很熟悉。但和劉淵精通《左傳》《尚書》不一樣,他雖然語言交流無礙,卻不喜歡希臘文與拉丁文,為了不簽名也能行公文,他竟用一個“記號”來刻章[20]。
狄奧多里克拿下西羅馬自立為意大利國王,雖然不讓哥特人與羅馬人混居,但他卻保留了西羅馬的文官制度,羅馬依然由執(zhí)政官、財務官、國務大臣們管理。他下令羅馬人當官,哥特人當兵。
狄奧多里克很仁厚,在他治下,羅馬人完全保留著自己的服裝、語言、法律和習俗。甚至對宗教,狄奧多里克也十分寬容。盡管自己信奉阿里烏斯教派,但他親自去圣彼得的墓地獻祭。他從未強迫任何一個天主教徒改宗自己的教派。
狄奧多里克特別保留了羅馬遺老們的權力。最受重用的大貴族波愛修斯,是奧古斯丁之后最偉大的教會哲學家,被史家稱為“最后一個羅馬人”。
狄奧多里克將朝政托付給波愛修斯,并將波愛修斯兩個年紀很輕的兒子早早封為羅馬執(zhí)政官。羅馬遺老和哥特新貴常鬧爭端。他對羅馬遺老的“偏袒”在自己族人中造成怨恨,2萬名哥特士兵在意大利“帶著憤怒的心情維持著和平和紀律”[21]。在狄奧多里克統(tǒng)治的33年中,意大利、西班牙維持著舊日羅馬的風貌。
英國史家吉本說,“哥特人和羅馬人的團結原可以使意大利的幸福生活世代相傳下去,一個由自由的臣民和有知識的士兵組成的新的人民,完全可以在高尚品德方面相互爭勝,而逐漸興起”[22]。說的容易。哥特人與羅馬人的深層矛盾先從宗教開始。狄奧多里克寬容天主教,但天主教卻不肯寬容猶太教,燒猶太人教堂搶其財產。狄奧多里克為了一視同仁,懲罰了犯事的天主教徒。天主教徒因此懷恨在心,紛紛背著他與東羅馬拜占庭教會頻繁勾結。
523年,羅馬元老阿爾比努斯被揭發(fā)送信給東羅馬皇帝,請求他推翻哥特王國,讓羅馬人重歸“自由”。這些信件被截獲了,狄奧多里克大怒,將叛變的元老們抓了起來。此時,波愛修斯挺身而出,以身相?!叭绻麄冇凶?,我也有罪!如果我無罪,他們也無罪!”他與哥特人雖密切,但關鍵時刻仍選擇站在了羅馬貴族一邊。[23]吉本總結說,“即使最溫和形式的哥特王國,也必會使一位羅馬人的‘自由精神’感到無法忍受”、“這些不知感恩的臣民卻永遠不能對這位哥特征服者的出身、宗教,或甚至品德,由衷地加以寬容”[24]。
此時,狄奧多里克已至暮年。他發(fā)現(xiàn),“他畢生為羅馬人民辛勞付出,得到的卻只有仇恨;他為這種沒有回報的愛而感到憤怒?!盵25]最后,他處死了波愛修斯。故意用一種“最不羅馬”的方式——剝奪了波愛修斯死前為自己的辯護權。
狄奧多里克死后第十年,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在消滅異端的熱忱與收復故土的熱望下,對東哥特發(fā)動“圣戰(zhàn)”。一方面,拜占庭教會同聲發(fā)布了一項消滅阿里烏斯派的敕令;一方面,查士丁尼用5250公斤黃金主動向波斯求和,穩(wěn)住東方,騰出手來西征。535年,派出名將貝利撒留進行了20年戰(zhàn)爭,消滅了東哥特王國。
(3)羅馬拋棄羅馬
重回東羅馬懷抱的西羅馬人,如愿以償了嗎?答案出乎意料。
當貝利撒留攻打東哥特時,西羅馬的貴族與百姓紛紛里應外合。貝利撒留正是通過羅馬的貴族主教西爾維里烏斯的暗地接應,才兵不血刃地進入羅馬城。
而西羅馬人對“王師”的熱情卻沒維持多久。由于長期的攻防戰(zhàn),西羅馬人吃不慣苦,先是為不能洗澡、不能睡眠,后是為缺少糧食而咒罵東羅馬軍隊[26]。西羅馬人的抱怨,使曾經幫助東羅馬開城門的西爾維里烏斯主教,竟然計劃再次趁夜開鎖,虛掩城門,幫助哥特人潛回城內襲擊貝利撒留以結束圍城。但陰謀泄露,西爾維里烏斯被立即流放。貝利撒留從此不再信任西羅馬人,每月兩次更換羅馬城墻15座城門的門鎖,經常換防守城門的羅馬人自衛(wèi)隊。
這“一迎一拒”的轉變,前后僅四個月。
拋棄拜占庭的,不光是貴族,還有平民。許多西羅馬農民和奴隸重新加入了舊主哥特的部隊;許多沒有拿到薪水的蠻族雇傭軍也加入了哥特軍隊,一齊向“解放者”進攻。
西羅馬人既不忠誠于東哥特,也不忠誠于東羅馬。他們只看重自身利益,最好誰也別來管。正如學者赫爾穆特?海米茨指出,“對西部行省的很多羅馬人來說,‘羅馬的滅亡’并不是一場災難。事實上,地方精英與蠻族、羅馬軍閥和藩王(client kings)之間,在更小的權力單元上形成了一種合作關系”[27]。
西羅馬人反對東羅馬人也有理由,因為拜占庭毫不考慮當?shù)氐拿裆幌胫斩?,更沒有恢復羅馬治理體系,延續(xù)千年的羅馬元老院就此終結。如果說身為蠻族的狄奧多里克還苦心維系羅馬體制,身為羅馬人的拜占庭卻將其一掃而光。歐洲史家認為,如果沒有哥特戰(zhàn)爭,羅馬古典文明不會這么快消失而進入中世紀。這就要怪驕傲的羅馬貴族內心深處永遠不會接受“蠻族”人做皇帝,不管他有多仁厚多羅馬。
東哥特之后的蠻族,從此再不刻意“羅馬化”。他們干脆拋棄了羅馬的政治制度,徹底走自己的路。羅馬的生活習俗僅順著慣性在歐洲局部地區(qū)延續(xù)了一個多世紀。
(4)中華選擇中華
與狄奧多里克、波愛修斯君臣關系非常相似的,中國有兩對人物。一對是前秦的苻堅與王猛,一對是北魏的拓跋燾與崔浩。
第一對君臣,苻堅是五胡中最仁德的君主,王猛則是“北方淪陷區(qū)”首屈一指的名士?;笢乇狈サ疥P中,王猛拒絕了他的高官厚爵,因為桓溫和長安近在咫尺,卻不渡過灞水,顯然沒有統(tǒng)一天下的真心。
王猛選擇苻堅有兩個理由。
一是符堅立志大一統(tǒng)。為了“混六合以一家”的大一統(tǒng)理想,符堅不避風險,不計較個人成敗。在還未消化好長安的鮮卑貴族的情況下,偏要冒險南伐東晉,因為“每思天下不一,未嘗不臨食輟餔”。
二是前秦政制更符合儒法并行的“漢制”精神。東晉按門第任官,苻堅卻從下層選拔精英。東晉搞玄學,為政講風雅;苻堅找的都是“學為通儒、才堪干事”之人。
在王猛這類真士人的心中,“漢”,不是血統(tǒng)種族,而是制度理想。中華世界里的族群,無論胡漢,都不像羅馬世界中的族群那樣以“血統(tǒng)”或“宗教”作為劃分依據(jù)。
第二對君臣,拓跋燾是鮮卑雄主,崔浩是漢人世族子弟。崔浩為拓跋燾屢出奇謀,完成了北中國的大統(tǒng)一[28];推動拓跋燾進行“文治”改革:恢復文官制度;整頓基層政權,考課地方吏治;吸收中原律令條文;力主鮮卑精英與漢人精英大融合。拓跋燾無比寵信崔浩,親臨他的府第問計軍國大事,命樂工為他譜曲頌功。
但與波愛修斯一樣,崔浩也因牽扯到族群意識而不得善終。他主修北魏史時,書錄了鮮卑部落時代“收繼婚”等舊俗,刻上石碑立在都城要道旁。此時已接受中原倫理觀的鮮卑人,對這種“揭丑”非常憤怒。又正趕上南朝宋文帝北伐,鮮卑貴族紛紛狀告崔浩侮辱先人,還傳聞崔浩和在南朝的親族密謀要投宋。拓跋燾盛怒下將清河崔氏滅族。此時崔浩已是七旬老人,備受戮辱。[29]
但與哥特因羅馬人背叛而急速去羅馬化不同,崔浩案沒有使拓跋燾“因人廢事”,他依然命令鮮卑貴族子弟學習儒學。崔浩雖死,其政猶在。之后的孝文帝更是把漢化改革推向頂峰。漢人與鮮卑人都沒以個人榮辱來構建政治,他們對歷史有著更深刻的理解。
(5)法蘭克的疏離
當哥特人消失在歐洲舞臺后,命運之神降臨法蘭克。
7世紀中期,查理曼大帝征服了除西班牙之外的西部歐洲,與拜占庭帝國并立于世。法蘭克人能發(fā)展壯大,得益于天主教會的支持。但除了同信天主教,法蘭克與羅馬沒多少共同之處。
羅馬皇帝的短發(fā)上戴著桂冠,法蘭克國王始終留著蠻族標志的長發(fā),被稱為“長發(fā)的國王”。
羅馬是城市文明,擁有凱旋門和宮殿,但法蘭克國王們喜歡住在農莊,四周建有畜舍飼養(yǎng)著牛和雞,奴隸生產的糧食和酒還可以出售。羅馬是中央財政稅收,法蘭克王室是“私人莊宅”經濟。
羅馬律法雖然內外有別,但至少在形式上維持了羅馬公民的內部平等。但法蘭克習慣法實行等級制?!端_利克法典》嚴正宣稱法蘭克人的生命比被征服的高盧羅馬人值錢。殺死一個法蘭克普通人賠償200蘇,而高盧普通人賠50-100蘇就夠了[30]。這種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間的差別,轉化成了法蘭克人與高盧人之間的族群差別,進而轉化為貴族和平民之間的階級差別。
羅馬法講究證據(jù),是有法理支持的成文法。而蠻族法采用簡便的裁定法與神意判決,如火裁法、水裁法[31]。證據(jù)不足時就靠“決斗”,文弱的羅馬人常因打不過高大的法蘭克人而放棄起訴。這種不講道理講拳頭的蠻族習慣,日后竟被很多人尊為貴族騎士精神。
西羅馬中上層擁有精密的財政和市政官僚制度,最高峰時官吏達4萬人。法蘭克徹底拋棄了官僚制而實施了封建采邑制。領主在采邑內享有行政司法、軍事財政權力,生殺予奪集于一身,儼然獨立王國。孟德斯鳩說,國家被分割成眾多的釆邑,也就沒有執(zhí)行公共法律的必要了,也就沒有向地方派遣專門官吏巡視與監(jiān)督司法和政治事項的必要了[32]。
法蘭克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兼并的其他蠻族王國,并不像羅馬那樣建設行省,收歸中央管理;而是封給貴族與教會,維持領主自治[33]。所謂國王,就是最大的地主。法蘭克幾代國王死后都將國土均分諸子。王權地方化,遍地是國王。日耳曼諸族之后,是斯拉夫諸族大規(guī)模侵入東歐,后者與前者的建國方式、制度選擇如出一轍。羅馬后的歐洲再未統(tǒng)一過。理解這段歷史,才會理解歐洲未來政治的演變。
- 原標題:中國五胡入華與歐洲蠻族入侵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吳立群 
-
這件國寶級器物,證明三星堆人是“龍的傳人”!
2021-03-24 08:49 -
僅剩70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蔡麗華逝世
2021-03-01 11:24 -
大明之恥,為何后世史官要抹白?
2021-01-28 08:49 觀學院 -
登上《國家寶藏》的王貞儀,是當時“才女”無奈的縮影
2021-01-07 08:27 -
航天603基地入選國家工業(yè)遺產:中國第一個探空火箭發(fā)射場
2020-12-31 08:08 航空航天 -
中組部部長:歷史的苦難不能忘記,前進的腳步永不停息
2020-12-13 11:41 -
南京大屠殺史實展62天,收到20550條留言
2020-12-13 10:24 -
志哀!國家公祭日,南京下半旗
2020-12-13 09:35 觀察者頭條 -
河南發(fā)現(xiàn)2600多年前戎人王級大墓
2020-11-29 22:09 考古 -
央視首次公開毛岸英一段珍貴影像
2020-10-23 09:48 紀念志愿軍抗美援朝70周年 -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2020-08-29 11:07 -
專訪謝晉元將軍之子謝繼民,聽他講述《八佰》背后的故事
2020-08-15 10:03 -
《北史》中鮮有美人故事,鮮卑人真的顏值不在線嗎?
2020-07-20 07:36 -
從全民族抗戰(zhàn)汲取復興力量,習近平這樣論述
2020-07-08 12:59 -
不忘“七七事變”,聽習近平這樣論述“戰(zhàn)爭與和平”
2020-07-08 08:56 -
83年前的今天,危急!危急!危急!
2020-07-07 08:31 -
臺灣學者否認原住民來自大陸,然而我們有一個直接證據(jù)…
2020-06-27 08:16 -
重建中國歷史的“大一統(tǒng)”敘事,是關乎國本的大事
2020-05-05 08:56 -
遙望兩千多年前的秦人如何防疫和治病
2020-04-21 08:28 -
宗教新右翼與當前美國的對華政策
2020-03-07 09:01 中美關系
相關推薦 -
“不被特朗普唬住,中國打了個樣” 評論 11“顯然特朗普先退一步,雖尷尬但有用” 評論 70歐盟深吸一口氣:這也太荒謬了 評論 212陣容龐大!關鍵時刻,拉美伙伴“力挺”中國 評論 91轉頭,特朗普就炮轟歐盟 評論 311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