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科多:錯過電動汽車,中國就又錯過一次大航海時代
關鍵字: 電動車中國汽車汽車產業(yè)一百多年前,稱霸世界的大英帝國提出“兩強標準”,即英國海軍的規(guī)模不次于第二、三名之和。今天,中國汽車行業(yè)的產能優(yōu)勢似乎比當年大英帝國的海權還要穩(wěn)固:
2016年,全世界汽車產量達到空前的9500萬輛,其中中國制造了2800萬輛,接下來是美國1200萬輛,日本900萬輛,德國600萬輛。換句話說,中國汽車產量超過了第二、三、四名之和。
然而,下面的地圖或許會打消我們的很多樂觀情緒。
這是2016年世界各國網民搜索汽車品牌的數據,在這張圖上,紅色的豐田占領了中國,美國和非洲的大片地區(qū),最為顯眼,再加上橙色的本田標志,日系車成為這張圖里的第一勢力。
然后是藍色的寶馬、深藍的大眾、黃色的雷諾、淡黃色的奔馳,至少守住了歐洲大部分地區(qū),以及許多前歐洲殖民地。紫色現代雖然“占領”國家不多,但有國土最大的俄羅斯和即將成為人口冠軍的印度撐腰,也不可忽視……說到這里大家應該發(fā)現了,圖上沒有中國品牌的任何蹤跡。
雖然這張圖反映的世界汽車市場和實際情況有很大的偏差,但說起中國汽車品牌的地位,真實數據更讓國人尷尬——去年世界汽車型號銷量排行榜前100名,只有8個中國自主品牌,其中最高的是廉價車五菱宏光,排名第11,加上第15名的哈佛H6,前三十名里就再也沒有中國品牌的影子了。
回到中國國內,從總量來看,2400萬客車銷量,有1400萬歸于合資品牌。
為何外資品牌如此強勢?為何世界第一汽車大國沒有足夠強勢的自主品牌?
核心原因當然是技術積累不足。
和西方一個多世紀的內燃機、汽車制造歷史相比,中國汽車產業(yè)歷史只有60年,現代轎車產業(yè)不過一代人的積累。但為何80年代提出的“市場換技術”思路,在汽車行業(yè)的落實不能讓人滿意呢?
寡頭游戲
這和汽車行業(yè)的資源分布以及產業(yè)結構有一定關系。
正如前面那張圖所展示的基本結構,幾個大品牌統治了世界。2016年,豐田、大眾、通用三大汽車品牌的銷量都超過了1000萬輛,雷諾-日產公司996萬輛,再加上現代汽車近500萬臺的銷量,五個汽車公司就占了近4500萬輛,相當于全球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
汽車市場首先是老牌工業(yè)強國之間的寡頭游戲。
如果僅僅是這些整車廠強悍也就罷了。實際上,這些大牌車企外圍簇擁著一大批零配件公司,通過和幾個寡頭公司長期合同、制定技術標準乃至股權互持等方式保持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這些配件公司,大到資產幾百億美元的博世公司,小到十幾人規(guī)模的家族作坊,各家有各家的高招,強如采埃孚、格特拉克等掌握先進變速箱核心技術的企業(yè),還可以根據汽車公司對新產品的規(guī)劃不斷升級配件。
換句話說,歐美日汽車公司的技術積累不僅僅體現于自身,更體現于這些外圍企業(y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技術儲備。
19世紀前對殖民地傾銷商品的利潤,兩次世界大戰(zhàn)參與軍火生產的經驗,戰(zhàn)后幾十年技術教育的成果……都化作了無數個技術細節(jié),一點一滴地決定了汽車開下生產線時之時的質量。
如果說每個跨國品牌車企是一個帝國,這些配件企業(yè)就是帝國統治下的大小諸侯,戰(zhàn)時一起接受“帝國”中樞的動員。
理論上說,中國車企也可以和這些零配件企業(yè)談生意,利用他們的技術積累。但實際上,汽車寡頭們的產量實在太大,面對零配件企業(yè)的議價能力相當強悍,而且還會通過技術標準來約束零配件企業(yè)的行為。中國這些產量、技術底蘊都不如跨國寡頭的汽車廠在談判中沒有多少主動權,任憑對方索取超額利潤,反而支持了寡頭車企的外圍力量,是為“后發(fā)劣勢”。
一個強大的帝國領袖,控制自己的“諸侯”不僅僅靠力量平衡,首先還要有足夠可靠的“直屬領地”。
在寡頭車企中,這個“領地”一般要包括動力總成,即發(fā)動機和變速箱。作為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產物,產生動力和傳輸動力才是汽車技術的核心。
一般來說,汽車寡頭會自行研發(fā)發(fā)動機,在關系最緊密的公司制造變速箱,兩者往往需要配套使用。目前國內每年賣出1000萬臺自動變速汽車,其中95%的變速箱需要從外資公司手里購買。
自動變速箱的大多數關鍵專利已被寡頭掌握,后來者就算自己開發(fā)也逃不過乖乖交錢的命運:依靠技術壁壘和專利限制,寡頭公司們幾乎封死了后來競爭者的趕超之路。
反過來說,如果中國企業(yè)能在動力總成方面趕超乃至打平歐美日寡頭,必然會有“諸侯”反水或在中外之間做投機,當然這需要至少一兩代人的努力。
某種程度上講,國內的威馬等新興車企紛紛計劃成立全球產業(yè)基金的動作,不僅僅是一種姿態(tài)更彰顯對重建“新生態(tài)”的迫切渴望。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趙曉明
-
轉頭,特朗普就炮轟歐盟 評論 236“中美會談成果遠超預期,是一個非常好的起點” 評論 251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 評論 1113卡塔爾送大禮引爭議,特朗普:免費的也罵? 評論 162何立峰:中美達成重要共識 評論 307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