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靜儀:在悉尼被自行車撞了幾次,這鍋政府背不背
關鍵字: 澳大利亞悉尼自行車自行車道公共交通交通設施【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韓靜儀】
共享單車在中國的興起掀起了全民騎車熱。隨地都有車,掃一掃就能騎的單車讓騎車出行再一次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而在遙遠的南半球,騎車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尤其是在澳大利亞最繁華城市之一的悉尼,危險時刻伴隨著騎手與行人。
就比如昨天,我又被自行車撞了。
我當時在人行道上正常走著,突然后腰被什么東西頂了一下?;仡^一看,發(fā)現(xiàn)是個澳大利亞老人騎車撞了我。因為急剎車和力道的反彈,老人重心不穩(wěn)一下子栽倒在人行道旁的草叢里。我心想這下壞了,老人別是要訛我錢吧,畢竟在旁人眼中,我看起來沒啥大事兒,而老人卻已倒在地上了。我膽戰(zhàn)心驚地想趕緊把老人扶起來,誰料他卻把我的手推開了,然后跟我說了一連串兒對不起。
在人行道上騎車的危險騎手(攝:韓靜儀)
算起來這已經是我半年來第三次被自行車撞,另外還有很多次差點被撞到。這也讓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我老老實實在人行道上走,安全卻還得不到保障?究竟是我初來乍到不懂交規(guī),還是悉尼的城市設計本來就有問題?
如果說悉尼是一個對自行車不友好的城市,恐怕99%的悉尼人都會認同。鳥瞰悉尼CBD,整個城區(qū)雖密布機動車道,卻鮮少有單獨的自行車道。據悉尼自行車道網站的地圖顯示,只有深綠色才是自行車專用道,這些車道斷斷續(xù)續(xù),并且大部分都穿插在公園和綠地中。似乎在悉尼市政府眼中,騎自行車更像是一種健身運動,而非交通方式;它應該出現(xiàn)在公園這種的空曠場合里,而不是在車水馬龍的都市街頭。
悉尼自行車道地圖(來源:sydneycycleways.net)
這種不合理的城市道路設計或許與悉尼的地形有關。悉尼市內有許多丘陵,地表起伏較大,給騎行帶來了很大困難。因此,早在城市規(guī)劃之初,設計師們就未將自行車道考慮進來。后續(xù)政府也都致力于發(fā)展如火車、公交、輕軌等公共交通方式,雖修建自行車道,但都只集中在某一路段上修建,修成的車道也并不連續(xù),騎手須在機動車道旁騎行一段路才能抵達下一段自行車專用道。
因缺乏必要的車道,悉尼騎手們每次騎車都面臨艱難的抉擇。如果選擇在混合車道騎行,就要承擔被高速行駛的機動車撞的風險;若是在人行道上騎車,不僅容易撞到人,一旦被警察抓到更要接受高額處罰。即便如此,也有相當一部分本地人愿意冒著風險在人行道上騎車。畢竟對于他們來說,被警察抓到只是小損失,被汽車撞到可是大事。
行人較少時,很多騎手都選擇在人行道上騎車(攝:韓靜儀)
事實上不僅外國人吐槽,連澳大利亞人也受不了悉尼的路況設計。我有一門課的教授是墨爾本人,他在來悉尼工作三年后成功總結了悉尼交通的特點:騎車沒地騎,走路被車撞?!皠倎硐つ岬臅r候我習慣性就騎車來學校,結果發(fā)現(xiàn)根本沒路可騎。要么是在公路上和汽車危險并行,要么是擠在狹小的人行道上瘋狂按鈴。最后我放棄了,改成乘公交加走路,但走路又得隨時提防自行車。悉尼的城市規(guī)劃很混亂,不如墨爾本有章法?!?
不像悉尼,墨爾本是一個有較為合理規(guī)劃的城市,即使在繁忙的市中心也遍布自行車專用道。
墨爾本市區(qū),即使道路再狹窄也設有自行車專用道(攝:陸雨塵)
對比相對寬敞的墨爾本,悉尼市區(qū)的的街道十分狹小。政府即使想新劃自行車道也有心無力,唯一剩下的選擇就是擴路。而擴路帶來的拆遷成本和時間成本又及其高昂,且需要通過市政廳和州政府一次次提案投票審批,費時又費力,所以這幾屆悉尼政府都選擇對市區(qū)的路況視而不見,在郊區(qū)等有地可為的地方修建一些象征性的自行車道。
和國內小伙伴吐槽完,他們告訴我,快遞和共享單車興起后,在上海閔行區(qū)的住處附近,就見到了新建的自行車/助動車道。雖說也是“郊區(qū)”,但這反應速度和力度,估計是悉尼政府怎么都趕不上的。
最近幾年,新州有關自行車的交通事故頻發(fā)。有人將事故原因歸咎于基礎設施的不完善,但政府更傾向于認為這是騎手的個人安全意識不足。因此,州政府試圖通過提高對違規(guī)騎手的罰金來預防交通事故。新州政府交通部門的發(fā)言人表示,“為保障騎行安全,政府將盡可能地增設自行車道,但這也要求騎手需要更加遵守交通規(guī)則,對自己的行為更加負責,與行人相互理解和尊重?!?
新州自行車擁護組織Bicycle Network會長Craig Meagher認為這只是政府消極作為的借口,加大對騎手的懲罰并不能減少交通事故,只會令騎車出行的人數(shù)大大減少,而交通事故的真正成因卻沒有解決。
根據道路及海事服務部門提供的數(shù)據,政府出臺更嚴格的騎行規(guī)定后,在悉尼市區(qū)騎車出行的人數(shù)有明顯下降。在海港大橋等重點區(qū)域每天騎車經過的人次從2013年的5249降到2015年的4453人次,去年雖然上漲到4859人次,但總體而言,選擇騎車出行的人變少了。連騎行的人都在下降,共享單車在悉尼當然只能是白日夢,偶爾才能見到一兩輛。
Craig表示,“與其提高罰金,不如加大在自行車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連車道都不是連續(xù)的,又怎么能保證騎手的安全呢?”
沒有自行車道,騎手沒地方騎車,為安全著想在人行道上騎,不小心撞到行人。引發(fā)這一系列連鎖反應的根本原因正是歷史遺留的城市設計缺陷和歷屆新州、悉尼市政府的消極怠工。
一味懲罰騎手,或者限制騎手在人行道上騎車,只是治標不治本,并不能改變騎手和行人容易被撞的現(xiàn)狀。無論是想維持良好的交通秩序,還是想進一步保證騎手和行人的安全,政府都需要為騎手提供更便利的騎行條件。
畢竟政府的鍋讓較為弱勢的騎手和行人來背,對于那些老老實實在人行道上走路,或者提心吊膽在公路上騎車卻被撞的人來說,是不是有點太不公平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陳軒甫
-
最新聞 Hot
-
印度稱“不想升級”,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領導人訪問基輔,將與澤連斯基共同討論?;饐栴}
-
印軍否認S-400防空系統(tǒng)被摧毀
-
印度前高官:勸巴基斯坦,中國的話好使
-
空中爆炸!巴軍通報7日空戰(zhàn)細節(jié),含擊落“陣風”錄音
-
要松口了?印官員稱將“適時”公開
-
印度32座機場暫停對所有民用航班運營
-
英官員承認:美英貿易協(xié)議這條款,沖中國來的
-
巴外長:印度讓巴基斯坦別無選擇
-
巴基斯坦稱使用“梟龍”戰(zhàn)機擊毀印度S-400防空系統(tǒng)
-
搞錢色交易、貪欲膨脹,深圳市政協(xié)原副主席王幼鵬被“雙開”
-
“跟巴西建這條鐵路,中國非常感興趣”
-
果然,英國被用來“立規(guī)矩”了
-
印度官員:印軍正做出回應
-
印方:一高級官員在巴方炮擊中身亡
-
巴基斯坦發(fā)起“銅墻鐵壁”行動:已打擊20多處印度軍事設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