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隆性侵案引發(fā)民眾恐慌 德國右翼勢力趁機發(fā)展壯大
關鍵字: 德國科隆中央火車站性侵右翼難民“PEGIDA只是普通公民自發(fā)的運動?!钡聡W(wǎng)民寫道,“看看網(wǎng)上的視頻就知道了,他們不是拿著棒球棍的流氓。他們只是一些中年夫妻和普通公民,他們只是無法再忍受這個罪惡的政府。”
德國主流民意“向右走”的趨勢已趨明朗。據(jù)《德國之聲》1月2日報道,對難民庇護所的800余次襲擊、德國選擇黨和PEGIDA的壯大和網(wǎng)絡上的仇恨言論表明,德國的排外仇外情緒正在上升。
右翼勢力的崛起
根據(jù)統(tǒng)計,德國真正稱得上右翼極端分子的只有25000人,其中只有2500人加入了右翼組織。因此,對難民的襲擊顯然沒有幕后主腦的精心策劃,襲擊者大多是沒有犯罪記錄的當?shù)啬贻p人。由此可見,原先沉默的部分民眾或者正在走向極端主義。有分析師認為,這一現(xiàn)象表明“德國民眾開始關注政治”。
德國國內支持接收難民的人道主義精神很大程度上源于對納粹專制和二戰(zhàn)教訓的反思。但是,洶涌而入的難民使不少民眾不安。面對空前的難民潮和日益惡化的治安形勢,德國社會出現(xiàn)深度割裂。隨之,認為應該幫助難民的人道主義觀點受到前所未有的公開反對。默克爾向難民敞開大門的政策不僅在德國城市和街頭招致抗議,甚至在她自己黨內和內閣都遭到反對。
德國輿情研究人員確認,德國國內的排外情緒正在上升。民眾從最初批評德國的難民政策,到如今對蜂擁而至的難民感到極度恐懼,而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恰恰是右翼勢力崛起的溫床。德國政府的難民政策成為了眾矢之的。在這種情形下,PEGIDA、德國選擇黨和NPD成為了反移民民眾的精神寄托。
【PEGIDA——一個來自薩克森州的地方性現(xiàn)象】
反對移民者的共同點是都有一種受害情結,感到自己需要保護,免受外來移民的侵害——這一現(xiàn)象在PEGIDA成員身上尤為典型。社會學家大衛(wèi)·伯格里希(David Begrich)強調說,PEGIDA現(xiàn)象其實是一個地方性的現(xiàn)象,其發(fā)源地就在德國東部的薩克森州。他認為,在德國東部,希望德國成為單一民族國家的觀點特別有市場。
德國民眾參加由PEGIDA組織的游行示威活動,抗議政府對難民和伊斯蘭教的政策
在社交網(wǎng)絡“臉書”上,反移民組織收到“贊”的數(shù)量是德國其他任何政黨之和的兩倍,其主要支持者是工作穩(wěn)定的中年男性。在示威游行中,他們反復強調“民眾力量”一詞以及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文化。
有意思的是,根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PEGIDA的同情者大多受過良好教育,很多人都上過大學。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主學研究院的拉斯·蓋格斯(Lars Geiges)說,這些人原則上贊成民主,但他們認為代表制民主存在缺陷。他們認為,所有的政黨、政客、企業(yè)、媒體其實都是一伙的。他們要求獲得更為直接的民主,如瑞士的民主制度。
【德國選擇黨——右翼極端主義的發(fā)展史】
德國東部的另一個現(xiàn)象是東部的民眾比西部民眾更渴望變革。“大家都忘記了,” 伯格里希說,“在過去25年間,德國東部民眾一直比西部民眾更渴望變革。”德國選擇黨就成為了這些民眾的精神家園。
德國選擇黨的前身是“反對歐元的運動”,曾經(jīng)一度面臨土崩瓦解,之后一分為二。但現(xiàn)在,這一組織獲得了新生。新生政黨對于“反對歐元”只字不提,成為了徹頭徹尾的反難民政黨。
研究右翼極端主義的知名學者、柏林弗萊爾大學(Freie Universit?t)政治學者哈約·馮克指出,如果現(xiàn)在馬上舉行選舉,德國選擇黨很有可能以兩位數(shù)的支持率進入德國國會。這將標志著極端民族主義政黨重返德國國會。“德國選擇黨的發(fā)展史就是右翼極端主義的發(fā)展史。”馮克說。
德國選擇黨將自己視作薩克森州PEGIDA運動的天然盟友。根據(jù)德國《鏡報》報道,進入德國的100萬難民成為了“新一輪右翼運動的催化劑”。德國選擇黨的成員主要來源于保守派民眾,這些人近年來感到?jīng)]有任何政黨能夠代表自己。默克爾的基督教民主黨所秉持的折中主義路線或將使其失去大量右派民眾的支持。
【NPD——再次吸引關注】
在德國談論排外問題,就無法忽略NPD的影響力。近年來,德國國家民主黨持續(xù)衰落,但難民問題讓它恢復了些許元氣。根據(jù)德國安全部門預測,如果沒有德國選擇黨和PEGIDA,這一政黨或許能利用民眾對難民政策的不滿而立刻東山再起。目前,該黨在國會中沒有席位。但隨著德國憲法法院開始審理“封殺”該黨的呈請,以及難民數(shù)量繼續(xù)增加,該黨或許能夠再次吸引媒體關注。
隨著更多民眾關心政治,參與反排外游行的隊伍也會壯大。右翼極端主義專家哈約·馮克相信,只要政治家能夠厘清難民政策體系,妥善安置難民,排外主義在德國的影響力就會逐漸消退。
不過無論如何,2015年的混亂證明了一件事:即使右翼極端分子未必代表“主流民意”,他們至少是民意的一部分,而這一部分還在不斷壯大。
(澎湃新聞記者 章曙華)
- 責任編輯:馬力
-
“顯然特朗普先退一步,雖尷尬但有用” 評論 2歐盟深吸一口氣:這也太荒謬了 評論 173陣容龐大!關鍵時刻,拉美伙伴“力挺”中國 評論 88轉頭,特朗普就炮轟歐盟 評論 310“中美會談成果遠超預期,是一個非常好的起點” 評論 262最新聞 Hot
-
歐盟深吸一口氣:這也太荒謬了
-
美企開啟瘋狂囤貨,問題又來了
-
陣容龐大!關鍵時刻,拉美伙伴“力挺”中國
-
美國這就期待上了
-
日本:中美聲明,在研究了
-
120%→54%,這項對華關稅也改了
-
“特朗普敗了,更像是投降”
-
“美國技術封鎖迫使中國全速發(fā)展”
-
迷之自信、張口就來:更愿意和中國打,而非巴基斯坦…
-
哥倫比亞總統(tǒng)在華表態(tài):確認加入!
-
以色列要求國際刑事法院撤銷對內塔尼亞胡逮捕令
-
消息傳出,美企CEO“蹦下床打電話”:趕緊發(fā)貨!
-
持股市值超450億元,西北大學副校長成陜西首富
-
轉頭,特朗普就炮轟歐盟
-
在獄中,杜特爾特以壓倒性優(yōu)勢當選市長
-
“中方抵抗到底,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