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渝川:節(jié)后招工難不完全是壞事
關鍵字: 春節(jié)節(jié)后招工難月薪保底4千包住宿仍難招人招工難2016招工難用工荒近年來,每到春節(jié)過后,都會引發(fā)“招工難”話題。記者深入采訪了解到,今年春節(jié)后這一現象特別突出。福建泉州一家民企老板說,從2008年到2016年,工人工資從1800元漲到了4000元,還包食宿,配套設施越來越完善,卻不好招人了。這位老板還說,現在已經不太敢隨便開除員工,公司制度有時成了口號。據了解,廣東多個城市、成都、上海等地都存在突出的招工難。據浙江官方分析,流入當地的外來務工人員占比下降,特別是一些年輕打工者選擇就地發(fā)展,不愿再當“候鳥”。(中國新聞網2月23日)
約在2012年前后,中國迎來了所謂的“劉易斯拐點”,勞動力過剩轉向短缺,人口紅利尚未完全消失,但已不如過去那樣顯著。出現在勞務市場上的勞動力絕對數量,很可能沒有減少,卻沒有像過去那樣繼續(xù)增加,加之中西部地區(qū)近年來因為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工業(yè)引資項目、城市化服務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就業(yè)崗位。這些因素都使得流入東部沿海地區(qū)的外來務工人員數量減少。
在過去,“招工難”一直與“找工難”并存,一方面,企業(yè)等用人單位找不到合格、滿意的員工;另一方面,以40-55歲年齡段人員為代表的擇業(yè)者,面臨較大的擇業(yè)難度。時至今日,這種現象仍然存在,但絕對意義上的“招工難”已經變得很突出。
這種變化帶來的沖擊是非常迅猛的。上世紀70年代之后,肇始于歐美國家,從工業(yè)產業(yè)到輔助性的配套產業(yè),以及服務業(yè),都經歷了勞動力去技能化這樣一個進程,加之同期許多企業(yè)開始將非核心職能外包,勞動者在勞資關系中借助工會力量曾擁有的相對談判優(yōu)勢喪失殆盡。大多數勞動崗位呈現出高度的可替代性,勞動者不得不忍受被嚴重壓低的薪水和公司的苛刻管理。正如托馬斯·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書中所指出的,這之后,在財富分配中,勞動者所占據的份額便不斷下降。
勞動崗位的去技能化及因此導致的高度可替代性,因為中國改革開放后,長達數十年釋放出的人口紅利,變得格外顯著。這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幾十年來中國經濟的迅猛增長,也是中國各地的老板在打工仔面前會那么橫,過去會有所謂“潛規(guī)則”、還有加班不給加班費這種事存在,民企老板早就習慣了“隨便開除員工”的原因。
當“招工難”成為現實,很多專家、官員和資本界人士都希望盡快啟動“機器換人”,來避免遭遇用工不足的損失和尷尬。“機器換人”這是未來不可避免的預期,但在目前,還沒有找到可行的普遍替代思路和方法。
回避不了,只好面對。首先就是要加工資。一個制造業(yè)企業(yè),為工人開出4000元的保底工資,這究竟算高得離譜,還是說只是接近于(尚未達到)合理水平?這個合理性,其實要看企業(yè)能否將崗位、流程、產能轉移到勞動力價格更低、協(xié)作配套水平不亞于中國的地方。一些中資企業(yè)因為聽信了某些經濟學家鼓吹的印度、越南等國家迎來了朝陽時期的觀點,把企業(yè)轉移到當地,結果深陷泥潭。就目前來說,勞動力價格、配套水平等因素形成的綜合性價比,能夠跟中國競爭的國家和地區(qū),真的不太多。何況,大部分國內企業(yè)并不具備外遷產能和崗位的條件。
再說了,用工成本提高,在企業(yè)總成本、擠壓的企業(yè)總利潤中,又能占到多大份額?決定企業(yè)生死的更關鍵因素,恐怕是融資困難,以及高昂的物流成本,還有頻繁變動的產業(yè)政策。
現在,很多企業(yè)還必須考慮給員工提供更好的宿舍設施,把WiFi等配套條件搞好。這難道不是應該的嗎?從國企時代,到后來的民企、合資企業(yè)、外企,之所以會給員工提供宿舍,無非是便于組織加班——從富士康的例子來看,此舉還有效屏蔽了本企業(yè)員工與企業(yè)之外的信息往來。還有一個因素是,在過去,以廣州、東莞、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員工可以就近在企業(yè)周邊租住城中村“握手樓”、“接吻樓”,但也在這幾年,各地都開始盯上了過去城市化開發(fā)遺忘的這些角落,紛紛啟動改造計劃,拆除城中村蓋起了高端商場、別墅、公寓。你難道讓工資只有4000元的農民工去租住公寓?
“招工難”很大程度上逆轉了勞資談判地位。低薪+苛刻管理本來就不具有合理性,某種意義上講是放大企業(yè)家階層、職業(yè)經理人階層人性罪惡的基石?!艾F在已經不太敢隨便開除員工”這種話真好意思說得出口,至于所謂“公司制度”,有幾個企業(yè)是依照法律,通過職代會制定制度,那些以謳歌老板為主旨、以壓榨員工為目的、以獎輕罰重為根本特點的管理制度,早就該廢除了,“成了口號”說明某些企業(yè)老板還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招工難”還促使過去一邊背誦自由市場經濟無限好教條,一邊對公共產品供給不足裝失明的某些官員,開始重視社會保障問題,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方才獲得務工地教育、醫(yī)療等方面的相對平等待遇。
總的來說,“招工難”現象及因此沖擊實現的轉變,在很多方面體現為正面效益,可以認為是市場對過去以來存在嚴重缺陷的市場化的一種糾偏。
需要指出的是,春節(jié)過后的“招工難”,現象上帶有很強的沖擊性(東部、中部、西部地區(qū)從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皆存在這種現象),但除了過度依賴外來務工人員的東部沿海部分地區(qū),在其他地方未必能夠成為常態(tài)化的普遍問題。城市化進程在不斷將務農農民從農村釋放出來,而中西部不少城市除了房地產業(yè),其他產業(yè)的基礎并不堅實,盡管經過擴張變得更大的城市,新創(chuàng)造出大量的服務業(yè)就業(yè)崗位,卻仍具有有限性。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陳佳靜
-
“不被特朗普唬住,中國打了個樣” 評論 11“顯然特朗普先退一步,雖尷尬但有用” 評論 70歐盟深吸一口氣:這也太荒謬了 評論 212陣容龐大!關鍵時刻,拉美伙伴“力挺”中國 評論 91轉頭,特朗普就炮轟歐盟 評論 311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