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渝川:印度,被經濟學家忽悠瘸了的國度
關鍵字: 印度印度發(fā)展印度民主印度經濟印度制造業(yè)恒河印度環(huán)境我國媒體會周期性的報道印度火車晚點,行駛速度緩慢,人滿為患的新聞。有人認為這是謠言,但后來發(fā)現來自美國和歐洲的主流媒體也在這樣報道,便改口反問,即便這樣,又如何?在一些人的描述中,印度除了交通擁堵一點,是個方方面面優(yōu)越于中國甚至要比美國、“老歐洲”好得多的國度。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種“印度百般好”的說法。首先,印度實現免費醫(yī)療制度,覆蓋所有傷病及所有患者,還為每人提供10美元的每日營養(yǎng)補貼。免費醫(yī)療的成本來自何處呢?一個網帖的作者還解釋說,因為如此之多的患者可以為醫(yī)學、藥學研究提供海量數據,用數據換服務。其次,印度“所有適齡兒童都必須強制入學接受教育。但是并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還有免費午餐,覆蓋從幼兒園到大學。有人說,印度學生“考不上印度理工,才到麻省理工來的”。第三,印度從來不搞先發(fā)展后治理的模式。第四,印度經濟結構完善。第五,印度基尼指數很低,分配公平,當然,這要拜印度的民主制度所賜。第五,印度法治水平很高。
基本可以確定,這種說法是編出來“釣魚”的,“哪壺不開提哪壺”。然而不幸的是,上述明顯臆造出來的說法,卻在反復傳播、分享,熱衷于此的人們似乎也不在意因此受到社會評價的降低。
《不確定的榮耀》作者:(印)阿瑪蒂亞·森、讓·德雷茲 譯者:唐奇
依照對印度發(fā)展情況較為了解的印度裔歐美學者的觀點,印度而今的主要發(fā)展優(yōu)勢在于,因為人口基數大,又沒有控制出生率,因而青壯年在總人口的比率較高,這讓已經步入及即將步入老齡化社會的某些國家著實羨慕嫉妒恨。此外,印度部分階層確實較好的維系了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tǒng),加上英語國家的背景,很多出自這些階層家庭的印度學生可以做到幾乎毫無障礙的融入美國,印度一些城市也有效承接了美英等英語國家外包的部分服務行業(yè)和高科技產業(yè)項目。
與中國相比,印度在美國眼中是盟友角色,連日本也在積極與之拉近關系,地緣政治背景中只有一個半主要對手,很少有人將印度作為假想敵。話說回來,這年頭學霸招人嫉妒,誰有心思去編排學渣啊……
言歸正傳,我們來說《不確定的榮耀》這本書。書作者阿瑪蒂亞·森很有名,現任全球頂級名校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院長(從培根到拜倫,從羅素到查爾斯王子,都是該學院的校友),1998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另一位作者讓·德雷茲則是阿瑪蒂亞·森的長期合作作者。
這本書開篇就指出,印度獨立以來,經濟發(fā)展成就突出;社會發(fā)展成就也很顯著,預期壽命已經提高到66歲,嬰兒死亡率從1951年的千分之一百八十降低到本世紀初的千分之四十四,女性識字率也達到了65%。這些發(fā)展成就已經可以很好的證明,獨立后的印度自己實現的發(fā)展,要遠遠優(yōu)于“慈愛的”英女王的殖民統(tǒng)治時期。
說完成就,來看問題。書作者強調,印度的發(fā)展水平還很低,各方面的社會發(fā)展特別是教育、醫(yī)療發(fā)展都大幅落后于中國,一些方面甚至比窮國孟拉加國更糟糕;印度電力、城市供水、公共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都相當滯后;部分地區(qū)貧困現象蔓延……
看到這里,有人可能會說,印度的發(fā)展基礎不好,主要是因為1991年前照搬了蘇聯(lián)的經濟發(fā)展模式,而在1991年啟動改革后,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這種說法不能說毫無道理(說對了前半句),但印度改革后的發(fā)展情況,并沒有一些人想象的那樣美好。阿瑪蒂亞·森想要告訴讀者的是,印度改革走的路線,就是主流經濟學家倡導的政府最小化,把本應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也改由市場提供,最終產生出可以很好服務于少部分中上收入階層、技術和裝備條件一流的民營教育、醫(yī)療等服務產業(yè),以及停留在19世紀水平的公共服務。
僅對比制造業(yè)工人月收入指數就可以發(fā)現,印度的工人1981年、1991年和2005年時拿到的實際工資基本一致,而這期間,印度并沒有投入足夠資金升級其公共衛(wèi)生體系(“印度在沒有基礎公共醫(yī)療體系的堅定支持的情況下轉向(了)對私人醫(yī)療服務的依賴”),也沒有對教育加大投入,各項營養(yǎng)指標、教育指標停滯不前,發(fā)展紅利實際上僅僅限于部分大城市和部分階層享有。
阿瑪蒂亞·森在書中討論了政府專注教育,為民眾提供高水平基礎教育、職業(yè)培訓、高等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重要意義,還舉出了日本、歐洲、中國的例子。之所以就此提出強調,是因為印度獨立之后的教育發(fā)展一直遠遠滯后于同期獨立的其他東南亞、南亞國家,6-14歲兒童失學率超過20%,在人口占據印度總人口半數的貧困地區(qū),甚至長時期持續(xù)著政府拖欠代課教師工資的現象。在2009年進行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印度在參評的74個國家或經濟體中排名墊底,更讓阿瑪蒂亞·森感到悲哀的是,代表印度參評的學校、學生,已經是這個國家的第一流水平(你別忘了,印度是英語國家,本應獲得起點優(yōu)勢)。
書中第三章將印度與美國、中國、歐洲、日本之外的很多國家和地區(qū)進行了對比,得出一個看上去有點驚人的結論,即印度在對比中排位非常靠后;也是金磚國家中,青年識字率仍然低于80%的唯一一個,是唯一沒有普及兒童免疫接種的國家。印度兒童營養(yǎng)不良率高達43%,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qū)(20%)還要低。《不確定的榮耀》書中第六章詳細討論了印度因為低水平的公共衛(wèi)生體系和醫(yī)療保險體系,在其國內帶來國民健康危機這樣一個問題。
有關環(huán)保,恒河水的水質眾所周知,這就不再重復了。阿瑪蒂亞·森指出,印度的環(huán)境破壞,主要來源于工業(yè)、礦業(yè)開發(fā)中的肆無忌憚。
一說到中國粉絲津津樂道的印度法治和民主,阿瑪蒂亞·森氣就不打一處來。強奸案等刑事犯罪案件,什么國家都有,但像印度這樣的高發(fā)案率,讓原在英國任教的阿瑪蒂亞·森也感到臉上無光。種姓制度在社交網絡時代的“復活”,更成為撕裂這個國家族群、民族、地區(qū)團結的強大沖擊力量。印度的民主制度貨真價實,但民主制度的運行基本不涉及民生問題的改善,事實上僅僅是為了服務于私營部門的開展,這在歐美世界中是無法想象的。在印度,民眾可以獲得要比其鄰國寬松得多的批評政府的權利,但僅僅停留在表達不滿,而無法真正驅動解決問題,也無法問責官員。人心都是肉長的,從來被忽悠,一直配合下去當配角,想必是沒有動力的,這可以解釋印度國內公共參與的極低程度。
阿瑪蒂亞·森寫這本書,多多少少還是有點對祖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味道。他希望印度能夠解決現存的問題,特別是幾方面突出問題:窮人收入水平過低、連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無力負擔(可能引發(fā)進一步的社會動蕩);教育、醫(yī)療、公共設施、環(huán)境保護等公共服務繼續(xù)缺失,并因此葬送弱勢群體改變處境的起碼希望;內嵌于階級、種姓、族群、性別等不平等要素的、復雜化的社會歧視。而解決這些問題,阿瑪蒂亞·森暗示應向中國經驗、中國模式靠攏,雖然他對中國過去一些年里放任教育、醫(yī)療市場化的做法同樣感到無法理解。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李楚悅
-
“不被特朗普唬住,中國打了個樣” 評論 11“顯然特朗普先退一步,雖尷尬但有用” 評論 70歐盟深吸一口氣:這也太荒謬了 評論 212陣容龐大!關鍵時刻,拉美伙伴“力挺”中國 評論 91轉頭,特朗普就炮轟歐盟 評論 311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