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維為、孫華:如何讓我們的文明和文物“活”起來?
最后更新: 2021-10-04 11:40:25隨著國家大規(guī)模的基本建設鋪開,大量的地下遺址被發(fā)掘出來,急需專門人員去處理。1952年,北京大學在歷史系中就成立了考古專業(yè),這是我國高等院校中的第一個考古專業(yè),為新中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急需的專業(yè)人才。
以后,國家各個省的綜合性高等院校先后建立起了考古專業(yè),從而構建起了中國考古科研體系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
有了專門的考古科研隊伍、專門的考古機構,我國的考古事業(yè)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后就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進入了中國考古學的“黃金時代”。
這些“黃金時代”的體現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國家工業(yè)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大背景下,通過開展大規(guī)模的基本建設的考古工作,例如長江三峽樞紐工程的考古、南水北調工程的考古等,搶救了一批重要的古代文物,獲取并積累了大量的考古資料。
其次,通過各個地區(qū)建立考古學文化的序列,以及國家推動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逐步完善了中國考古學、考古材料的年代框架,初步構建起了中國物質文化發(fā)展的譜系,為進一步探索這些物質文化背后的人們的行為、社會關系、國家形態(tài)等歷史問題夯實了基礎。
第三,通過一系列重要考古科研課題的設立,中國遠古人類的起源和現代人的傳布、中國農業(yè)及其相關文化要素的起源和擴散、考古材料所見古代社會形態(tài)的演變、以及中國古代社會的復雜化和國家的形成、中國統(tǒng)一帝國的產生及其發(fā)展等一系列問題上都有了很重要的研究成果。
說到中國考古學研究成果,我這里只列舉世人都很關注的問題,也就是人類、農業(yè)和文明三大起源問題,在這些方面,中國的考古學家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我們首先看中國現代人的起源問題。
人類從古猿分化出來大約是在距今600萬年之前。從那以后,人類自身就一直在不斷演化,經歷了地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也就是現代人的不同發(fā)展階段。
由于早期的人類化石都出在非洲,且非洲出土的這類化石的數量也最多,以后亞洲和歐洲才有直立人化石的分布,因而人類最早的祖先產生于非洲,然后從非洲散布到世界各地,自然就成為人類起源的一種推論。
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的科學家提出了現代人類,也就是晚期智人是“出自非洲說”,這種假說它的要點是這樣,現代人是有別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的一個新的物種,現代人大概在20萬到10萬年,起源于非洲,并在大約10萬年前后開始向歐亞大陸擴散。
以后,我國也有學者認為,由于寒冷的最后冰期,以“北京人”為代表的直立人和“大荔人”為代表的早期智人都走向了滅絕,我們的現生人群的直接祖先是從非洲遷來的這種智人。
但隨著分子生物學和考古學的進一步發(fā)展,歐洲和中國的考古學家都提出并論證了,與現代人類出自非洲不同的說法。
我國的古人類學家吳興智先生就通過對中國出土晚期智人化石的分析,發(fā)現中國古人類的化石具備了一些現代人的特征,提出中國古人類是“連續(xù)進化,附帶雜交”的這么一種假說。
這種假說得到了考古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支持,例如中國古人類所制造和使用的石制工具,它具有強烈的連續(xù)性,還有守舊性,沒有出現中斷和代替。現在,這種觀點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學者的認同。
我們接著看農業(yè)起源的問題。
我們知道能夠導致物質文化發(fā)生大變化的因素,是重大技術發(fā)明帶來的產業(yè)革命。正是基于這些重大的發(fā)現,導致了古代社會的巨大的變化,引起了中國物質文化發(fā)展的多次轉折。
在這些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明中,首先應該提到的是谷物栽培和動物馴化,也就是農業(yè)革命。
谷物中的粟黍,也就是小米等人工栽培作物,大約在距今8000年前就出現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以后向周邊擴散,甚至遠布到青藏高原之上,形成了范圍廣大的北方旱地粟作農業(yè)區(qū)。
而水稻等人工栽培作物,更遠在10000年前后就出現在中國的南方,也就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在距今8000年左右形成了大規(guī)模的人工栽培谷物。
農業(yè)的發(fā)生和推廣,使得人類的生活資源趨于穩(wěn)定,從而脫離了棲居山洞和追獵遷徙的不穩(wěn)定的生活,開始從山洞走向曠野,在平川形成了定居的聚落,產生或發(fā)展了鉆孔、磨制、制陶等新工藝,促使社會逐漸復雜化和多樣化,奠定了中國萬年農業(yè)文明的基礎。
最后我們看第三個問題,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
由于這不僅涉及到技術之類的經濟基礎,同時還事關國家形成和國家形式等上層建筑,研究起來是最為麻煩。文明常用的標準,如城市、青銅器、文字等,這是容易把握的物質現象,但這些現象出現的時間往往不同。
我國早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城邑,龍山文化時期就出現了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青銅器也至遲在龍山時代末期就開始行用,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到達高峰;但是我國目前發(fā)現的最早文字材料是商代晚期的殷墟甲骨文,距今不過3300年。
難道沒有發(fā)現文字材料,但已有規(guī)模宏大的中心都城、規(guī)范的地方城邑、精美的青銅禮器的商代早期就不屬于文明時代了嗎?難道我們正在進行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大量匪夷所思的青銅器、卻尚無文字信息產生的三星堆文化,就沒有邁進文明的門檻嗎?因而有學者更加看重“國家”這種文明的標志,但“國家”屬于政治文明的范疇,涉及到非物質的層面,更難以把握,認識的分歧也就更大。
正由于文明起源問題的復雜性,我們國家連續(xù)多年都將“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fā)展”或者“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作為國家重大項目,設立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早在新石器的繁榮時代,無論是在黃河(流域)還是在長江(流域),都出現了高度發(fā)展的古代文化,出現了區(qū)域廣泛的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形成了超越技術層面的復雜思想觀念和藝術創(chuàng)造,并且這種思想觀念在相當范圍內還形成了一致性。
我們熟悉的中國文化遺產的標志就是那個“太陽神鳥”,是以長江上游十二橋文化金沙村遺址出土的金飾件為基礎設計的,這種太陽與鳥的結合可以追溯到早在距今8000到6000年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高廟文化、河姆渡文化。
資料圖
這些現象就說明,早在青銅器和文字產生以前,我國相當廣闊的范圍都出現了共同的宇宙觀念、原始宗教和藝術形式,正是這些統(tǒng)一的思想奠定了我國多元一統(tǒng)的思想基礎和文明根基。
主持人:總書記在去年(2020年)9月28號,在政治局集體學習的時候也談到了考古工作,他特別講,考古工作非常需要“探索未知”,同時也要去“溯源本質”,這兩點為什么那么重要?
孫華:人是記憶的動物,我們一個家庭、家族要修族譜,保留我們的記憶,我們一個地區(qū)、一個國家,得有地方史和國史。但是記憶會出錯,文獻可能會丟失,我們就靠地下發(fā)掘的物質材料、考古去探源。知道我們的歷史,才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現在和將來。
張維為:中華民族和西方民族有很大差別,西方民族有很強的宗教情結,相信人之外的一個上帝在主導著人類社會,而中華民族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歷史,某種意義上,我們就說“歷史就是我們的宗教”,我們特別重視過去發(fā)生的事情,過去怎么做的。
我們講“多元一體”,比方說良渚文化的龍是一個主要的圖案,三星堆里面龍也是一個主要的圖案,這些東西在我們文化中間是有共性的。
三星堆、金沙139件文物赴杭州展覽,直擊開箱布展全過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主持人:三星堆最近又有一批新的發(fā)現,每當有一些新的考古發(fā)現的時候,是不是我們對于我們自己的文明和民族了解的版圖又補上了一塊?
孫華:當然,我們中國的文獻或者古史傳說,主要集中在三個區(qū)域,中原最多,其次就是巴蜀地區(qū),還有上海所在的東南地區(qū),就是吳越。
中華民族是包括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其它的流域,還包括了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的一部分,這么大范圍的一個國家,我們古代的史書是以中原人的眼光來記錄的,記錄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原地區(qū)外面的歷史、文化和文明,加在一起才構成了中華文明。所以我們說中華文明探源,不是只探黃河流域中國文化的主干,各個部分我們都要研究。
主持人:隨著考古的發(fā)展,考古界可能不斷地要用我們出土的文物來把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史闡述完整,那會不會隨著新的一些文物探索的發(fā)現,一些闡述會不斷地有微調?
孫華:肯定是這樣,歷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帶上了當時人們的文化背景,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學術研究的認識,我們現在也是這樣,所以有一句話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當然這個說法不準確,歷史會隨著史料不斷增多,而不斷地得到修整、補充和強化。
正是由于歷史是不可以驗證的,它不是科學而是一種人文。這樣才使得歷史會有很多的謎。解決了一個,又冒出新的一個,才使歷史學家,包括以后的人們對歷史都有興趣。
主持人:有沒有案例可以跟我們分享的,哪一個考古發(fā)現讓您突然把以前持有的觀點改變了?
孫華:我以三星堆為例。三星堆一二號坑剛剛露出不久,就看見西面的大人頭像,就是凸目尖耳的人像,當時我們腦袋里都有歷史觀,這個地方古代是古蜀國的地方,古蜀國歷史上就有一個“大神”,叫燭龍,它是人首蛇身或者人首龍身,它的眼睛睜開天就亮,眼睛閉上天就黑。
燭龍出氣就吹風,打噴嚏就打雷下雨。這是一個控制自然的“大神”,當時我們想會不會是燭龍住在這個地方。
后來三星堆這些文物修復以后,就發(fā)現里面有類證,這個“神”是人首鳥身,不是人首蛇身或者龍身,我們就要根據新的發(fā)現去糾正過去的認識。
主持人:非常鮮活的例子,很多人看了三星堆新出土的文物,會思考這是不是證明著一種文明,或者它可能是代表了哪種淵源?
孫華:三星堆文化過去不引人注目,之所以大家都關心它,是因為走出了考古學家的“象牙塔”,也就是這個發(fā)現具有特殊性。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劉惠 
-
中國恒大、恒大物業(yè)在港交所暫停交易,停牌原因未披露
2021-10-04 11:14 大公司 -
伊犁突增2例無癥狀,伊寧飛機火車暫停,游客滯留
2021-10-04 10:22 觀察者頭條 -
澳門一份混合樣本初檢結果呈陽性,10人送醫(yī)復檢
2021-10-04 10:05 新冠肺炎抗疫戰(zhàn) -
31省份新增本土1例,在哈爾濱
2021-10-04 09:47 新冠肺炎抗疫戰(zhàn) -
國家衛(wèi)健委派出工作組赴新疆伊犁指導疫情處置工作
2021-10-04 09:17 新冠肺炎抗疫戰(zhàn) -
時政微周刊丨總書記的一周(9月27日—10月03日)
2021-10-04 08:35 -
黑龍江新增本土確診1例
2021-10-04 08:14 新冠肺炎抗疫戰(zhàn) -
給C919裝“假冰”,這是什么操作?
2021-10-04 08:03 科技前沿 -
著名空氣動力學家張涵信院士逝世 享年85歲
2021-10-03 22:18 -
北京通州電動車火災5死事故肇事者被批捕
2021-10-03 22:15 安全生產 -
陳全國:采取堅決果斷的措施
2021-10-03 21:46 新冠肺炎抗疫戰(zhàn) -
一到這兒,DNA就動了
2021-10-03 20:44 中國電影 -
港大校長張翔獲提前續(xù)任5年任期
2021-10-03 20:19 香港 -
鐘南山談“何時中國可以完全開放”
2021-10-03 19:45 新冠肺炎抗疫戰(zhàn) -
新疆霍爾果斯市新增2例無癥狀感染者
2021-10-03 19:41 新冠肺炎抗疫戰(zhàn) -
武漢女子網購筋膜槍,包裹上竟寫有侮辱性字眼?
2021-10-03 16:52 -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原副總裁凌霄主動投案
2021-10-03 16:35 廉政風暴 -
《長津湖》票房破13億
2021-10-03 15:15 中國電影 -
諷刺!搞破壞搞到了英國,“港獨”組織急忙割席
2021-10-03 14:55 香港 -
馬丁·雅克:要理解中國抗疫,西方最好讀一讀孔子
2021-10-03 14:55
相關推薦 -
“中美會談成果遠超預期,是一個非常好的起點” 評論 88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lián)合聲明 評論 1089卡塔爾送大禮引爭議,特朗普:免費的也罵? 評論 160何立峰:中美達成重要共識 評論 306“中國猛龍首露利爪,實戰(zhàn)證明自身價值” 評論 262最新聞 Hot
-
特朗普要“幫忙”,印度拒絕了
-
“他想在大馬士革建特朗普大廈”
-
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lián)合聲明
-
中方嚴管稀土出口,印度也“慌了”
-
“他有望在獄中贏得市長選舉”
-
石破茂再強硬表態(tài):美國,還不降
-
美方吹風會:中美都不想“脫鉤”,同意稅率下調115%
-
卡塔爾送大禮引爭議,特朗普:免費的也罵?
-
美國小企業(yè)苦苦掙扎:利潤蒸發(fā)甚至變?yōu)樨摂?,最糟的時刻還未到來
-
特朗普施壓后,澤連斯基表態(tài):我去土耳其等普京
-
日車企利潤暴跌超20%,“與中國競爭加劇”
-
中美會談結束后,美國股指期貨應聲上漲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問題比想象難得多”
-
靠岸中國貨船數“歸零”,美西港口官員驚到了
-
“出軌女下屬”,英國海軍一把手被免職
-
“聽加州的,否則美國最大經濟體地位不?!?/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