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燕婷:敘利亞的問題不是民主或獨裁,而是國家建構從未完成
走過而沒有走出內戰(zhàn)
觀察內戰(zhàn)前的敘利亞社會,在種族組成上,約90%的人口是阿拉伯人,其中包括約50萬巴勒斯坦人與多達130萬的伊拉克難民,庫爾德人約占9%,其他則是數(shù)量較少的亞美尼亞人、切爾克斯人和土庫曼斯坦人;在宗派組成上,根據2005年統(tǒng)計數(shù)據,74%的敘利亞人口為遜尼派穆斯林,阿拉維派約占12%,德魯茲派占3%,另外還有其他少數(shù)教派,基督徒則占10%。
基本上如果單就種族組成來看,只要阿拉伯人團結,就能形成壓倒性多數(shù),維持政權穩(wěn)定,而這似乎也是過去阿薩德政權的著力點。觀察父子兩人統(tǒng)治敘利亞的敘事工程,除了隨處可見的個人崇拜,基本就是復興黨的基礎意識形態(tài):呼吁阿拉伯人團結的泛阿拉伯主義,再結合反帝國主義、反猶太復國主義、社會主義。
平心而論,這種敘事工程也算符合敘利亞的族群組成:用泛阿拉伯主義凝聚敘利亞阿拉伯人,用其他主義團結少數(shù)族群。只是如前所述,在宗派視角上,阿拉維派與遜尼派的仇恨根深蒂固,阿拉維派以少數(shù)身分壟斷重要機構與安全部門、哈馬大屠殺的傷痕長年橫亙,都讓雙方的和解進程遲滯不前。
此外,阿薩德政權對少數(shù)族群的高壓統(tǒng)治,也掏空了敘事的團結能量。例如哈菲茲·阿薩德在1973年啟動了“阿拉伯帶”(?????? ??????)計劃:沿著敘土邊界設立寬10至15公里、長度超過375公里的狹長地帶,強制遷出當?shù)?4萬名庫爾德人,改由阿拉伯人前往定居,而該地的庫爾德地名,也被與傳統(tǒng)和歷史無關的阿拉伯名稱強硬取代。雖說“阿拉伯帶”計劃在1976年結束,遭驅逐的庫爾德人卻不被允許返回故土,這當然也為日后沖突埋下火種。
因此可以這么說,內戰(zhàn)爆發(fā)前的敘利亞無疑是中東強國,經濟繁榮、軍容壯盛,男女識字率都超過70%,在中東名列前茅,但也正因如此,國家建構的失敗一直被現(xiàn)代化的表象遮掩。在國家發(fā)展的一片榮景下,不滿阿薩德與阿拉維派的各方長期噤聲,他們并非無心反撲,而是在等一個時機,最后也等到了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以及2011年的內戰(zhàn)爆發(fā)。
從結果來看,內戰(zhàn)不只震碎阿薩德政權壟斷的上層結構,放出壓抑許久的族群沖突能量,也因為大國競相參與敘利亞的族群沖突,而讓分裂狀態(tài)變得更加復雜:代表阿拉維派的阿薩德政權以伊朗、俄羅斯為靠山;東北的庫爾德武裝成了美國代理人;西南的德魯茲人則與以色列眉來眼去。
基本上,這個結構既貫穿內戰(zhàn)本身,又持續(xù)到了今日,導致敘利亞看上去已經走過內戰(zhàn),實際上卻沒有真正走出內戰(zhàn)。
首先是從云端跌落谷底的阿拉維派。在伊朗與俄羅斯的共同支持下,代表阿拉維派的阿薩德政權茍延殘喘多年,卻還是毀于兩國的各自分身乏術:伊朗“抵抗軸心”被這輪以巴沖突重創(chuàng)、俄羅斯則深陷烏克蘭戰(zhàn)場。而阿薩德政權的垮臺,也意味阿拉維派苦難歲月的到來,遜尼派摩拳擦掌要為哈馬大屠殺復仇,過去受到阿薩德政權壓迫的各方,也都把氣出在阿拉維派身上,兩股脈絡共同交織,導致了針對阿拉維派的宗派仇殺,以及3月以來的“沿海安全行動”。各種場景情節(jié)似曾相識,宛如阿拉維派版的“哈馬大屠殺”,只是死傷規(guī)模小于當年。
而一連串沖突也暴露了兩個政治現(xiàn)實。第一,敘利亞臨時政府目前所能進行的國家建構也相當有限,沙拉本人或許沒有授意部下屠殺阿拉維派,卻也明顯控制不了基層士兵的各行其是;第二,大國介入的底色并未完全淡去,親阿薩德武裝在過程中還是與黎巴嫩真主黨有所聯(lián)系,伊朗也公開批評敘利亞臨時政府的屠殺,德黑蘭顯然想要恢復在敘利亞的補給線與地理通道,維系“抵抗軸心”的地緣能量,而阿拉維派就是最好代理人。
時至今日,臨時政府雖然宣布騷亂結束,親阿薩德武裝卻仍在敘利亞西部活動,沒有解除武裝、更沒有談判整合的跡象。當然,這些武裝看起來沒有顛覆政權的能量,但臨時政府軍似乎也沒有徹底清剿的能力。
3月7日,一支軍事車隊前往拉塔基亞,參加在阿勒頗與前總統(tǒng)阿薩德有關的武裝分子戰(zhàn)斗。 Reuters
再來是與美國關系密切的庫爾德武裝SDF?;旧蟽葢?zhàn)爆發(fā)以來,東北的庫爾德人武裝割據,就是美國介入的直接結果,土耳其也因此有了“切斷庫爾德人聯(lián)系”這個入侵敘北的現(xiàn)實借口。而美國的考量其實與伊朗類似:要培養(yǎng)自己的代理勢力,尤其是在準備撤出中東、轉向印太的戰(zhàn)略背景下;而庫爾德人苦阿薩德政權已久,如今能爭取形同獨立的自治地位,當然也樂于接受美國的橄欖枝。
這種離心傾向一直延續(xù)到了敘利亞變天。2024年12月阿薩德政權垮臺后,SDF雖在美國調解下與親土耳其武裝達成?;饏f(xié)議,也未公開反抗臨時政府軍,其基層士兵卻還是不斷與雙方爆發(fā)小規(guī)模沖突,SDF更明顯不愿成為“敘利亞人”,所以并未參加最初整合反對派武裝的協(xié)議談判。現(xiàn)在之所以愿與臨時政府簽署協(xié)議,當然還是出于美國的強烈要求,只是協(xié)議本身只有方向沒有細節(jié),最終到底能讓庫爾德武裝與中央整合到什么程度,恐怕就像臨時政府對阿拉維派的安全保障,都是結果說話的未知數(shù)。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庫爾德武裝經歷多年內戰(zhàn)淬煉,提升的不只有戰(zhàn)斗能力、還有自治傾向,如果臨時政府沒有祭出更強力施壓,光憑一紙協(xié)議、美國協(xié)調,就要庫爾德人解除武裝、重返阿薩德時代狀態(tài),恐怕不太容易。
接著是立場曖昧的敘利亞南部德魯茲人。從地理分布來看,德魯茲人與庫爾德人處境類似,都是散居中東四國的跨界民族,最多聚居在敘利亞,接著依序是黎巴嫩、以色列、約旦。因此早在內戰(zhàn)爆發(fā)時,敘利亞德魯茲人就選擇接受“以色列德魯茲兄弟”的軍援,提高自己與遜尼派武裝的對峙底氣,部分德魯茲高層甚至一度受以色列庇護。而以方的考量也是相當明顯:只要幫助相對親以的德魯茲人建國或實質自治,就能在敘以之間形成緩沖帶,有助以色列維護國家安全。
當然,從后續(xù)發(fā)展來看,內戰(zhàn)并沒有讓以色列實現(xiàn)目標,但阿薩德的垮臺顯然又讓以色列看到希望,所以趁亂直接發(fā)動了入侵,既要對敘利亞南部三省“去軍事化”,也嘗試再與德魯茲人創(chuàng)建關系。而德魯茲人的公開立場當然是譴責以色列占領,實際互動卻又不是如此:德魯茲人收下了以軍送來的人道援助,且還同意100位德魯茲高層在以色列安排下參訪戈蘭高地。接下來,以色列還將開放敘利亞德魯茲人的工作許可,后者同樣沒有拒絕。
顯然,德魯茲人正在成為以色列的名目與扶持對象:如果成功讓敘以邊境的德魯茲人自治,以色列就多了一道安全屏障;而如果德魯茲人與敘利亞臨時政府軍爆發(fā)沖突,以色列就更有借口駐軍敘利亞南部,因為要“保護我們的德魯茲兄弟”,事實上這已逐漸成為以色列現(xiàn)在的宣傳風向。
整體來說,不論是阿拉維派、庫爾德人或德魯茲人,面對臨時政府的統(tǒng)合支配,都展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抗拒:出身阿拉維派的親阿薩德武裝拒不妥協(xié),并且尋求伊朗支援;庫爾德人雖然同意簽署協(xié)議,卻還想維持自治空間;德魯茲人雖然沒有嚴厲拒絕臨時政府,卻也同樣沒有抗拒以色列。
2024年12月17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赴敘利亞緩沖區(qū)內的內戰(zhàn)略要地黑門山視察及聽取軍事簡報。 FB@Government Press Office
而這種支配與抗拒的拉扯,顯然不是政體的改換可以解決。因為政治實體與國家社會要能建立秩序,關鍵還是被治理者要對所屬群體產生認同,進而服從治理者的支配。當然凝聚認同的方式軟硬皆有,但核心原則還是完善治理;正如外界要拆解一個國家的內部團結,方法同樣五花八門,但萬變不離其宗還是利誘拉攏,歷史上的帝國解體、改朝換代,案例已經多不勝數(shù)。
無論如何,一旦脫離“有歸屬才能支配”的前提,不論國家是專制或民主,都可能因為小小的內部裂痕,而逐漸走向內部秩序的部落化,敘利亞內戰(zhàn)是典型案例,歐美近來的極右崛起、文化戰(zhàn)爭當然也是一個剖面:執(zhí)政的進步派精英既無法挽救經濟的失落危機,也沒能彌合圍繞身分政治的內部分歧,導致越來越多選民流向了“極右派強人”。
其實即便是阿薩德已經跨臺的當前敘利亞,也依舊深陷治理失能、統(tǒng)合未成的泥淖,總統(tǒng)沙拉簽署憲法宣言當天,以色列甚至還空襲了大馬士革。這種內有割據、外有強敵的狀態(tài),不論政體最終走向專制或民主,凝聚認同都是相當艱巨的挑戰(zhàn)。
當然,把“阿拉伯之春”視作“民主化”,原本就是種粗暴的失真簡化,因為即便忽略歐美的域外介入,光是推動“阿拉伯之春”的本土勢力,就不只有渴望自由民主的一般民眾,更有希望攫取權力的其他參與者,例如敘利亞的非阿拉維派武裝與庫爾德人、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與反穆巴拉克派系、利比亞的卡扎菲敵對部落。換句話說,“阿拉伯之春”的本質還是改朝換代,而無關傲慢傳教視野下的啟蒙與進化。
回顧敘利亞的分裂本身,其病根早在獨立前就已種下,再加上內戰(zhàn)后的大國介入,短期內似乎也難尋解方。此前不少聲音認為,推倒阿薩德這個獨裁政權,敘利亞未來就能走向民主、迎來自由的喜悅與繁榮,其實從當前局勢來看,這恐怕還是過度樂觀的想象。
畢竟從獨立以來,敘利亞的深刻命題就不是民主或獨裁,而是各方對于這塊彼此共生的家園,始終缺乏了共同的國家愿景,也沒有統(tǒng)一的身分想象。
- 原標題:阿薩德走了依舊流血分裂:敘利亞的問題不是民主或獨裁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朱敏潔 
-
臺當局“臺北聯(lián)絡代表處”被南非更名
2025-03-17 08:04 -
朝鮮外務省譴責西方國家議論朝“棄核”問題
2025-03-17 07:35 朝鮮現(xiàn)狀 -
胡塞武裝稱襲擊美國航母,美方否認
2025-03-17 06:46 -
美國務卿:美國將在征收關稅后與各貿易伙伴進行雙邊談判
2025-03-17 06:33 美國政治 -
“特朗普想搞新世界秩序,但美元要先遭殃”
2025-03-16 22:48 美國經濟 -
何立峰會見美國前財長保爾森
2025-03-16 22:32 中美關系 -
夜總會火災致59人死亡,北馬其頓全國將哀悼7天
2025-03-16 21:55 -
烏軍確認:從庫爾斯克地區(qū)蘇賈撤出
2025-03-16 21:32 烏克蘭之殤 -
“因為普京不喜歡”,特朗普將自家俄烏特使降格
2025-03-16 20:20 烏克蘭之殤 -
俄羅斯解除對魯比奧制裁?扎哈羅娃回應
2025-03-16 20:18 俄羅斯之聲 -
歐爾班提要求:歐盟應驅逐索羅斯代理人
2025-03-16 17:17 -
“美國無權決定伊朗的外交政策,那個時代在1979年就結束了”
2025-03-16 16:45 -
法國想擴大“核保護傘”?英首相:反對
2025-03-16 15:57 -
滯留太空9個月的美國宇航員,要回家了
2025-03-16 15:31 航空航天 -
美國靠不住,歐盟想要自己建
2025-03-16 14:31 歐洲亂局 -
“看起來像戰(zhàn)區(qū)”,龍卷風席卷美國多地致32死
2025-03-16 12:20 極端天氣 -
“特朗普認為南非政府反白人、反美以”
2025-03-16 11:07 -
英首相:向烏派遣維和部隊的計劃進入“行動階段”
2025-03-16 09:47 烏克蘭之殤 -
特朗普用18世紀“戰(zhàn)時法律”驅逐非法移民
2025-03-16 09:41 應對特朗普沖擊波 -
相關推薦 -
最新聞 Hot
-
印度稱“不想升級”,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領導人訪問基輔,將與澤連斯基共同討論?;饐栴}
-
印軍否認S-400防空系統(tǒng)被摧毀
-
印度前高官:勸巴基斯坦,中國的話好使
-
空中爆炸!巴軍通報7日空戰(zhàn)細節(jié),含擊落“陣風”錄音
-
要松口了?印官員稱將“適時”公開
-
印度32座機場暫停對所有民用航班運營
-
英官員承認:美英貿易協(xié)議這條款,沖中國來的
-
巴外長:印度讓巴基斯坦別無選擇
-
巴基斯坦稱使用“梟龍”戰(zhàn)機擊毀印度S-400防空系統(tǒng)
-
搞錢色交易、貪欲膨脹,深圳市政協(xié)原副主席王幼鵬被“雙開”
-
“跟巴西建這條鐵路,中國非常感興趣”
-
果然,英國被用來“立規(guī)矩”了
-
印度官員:印軍正做出回應
-
印方:一高級官員在巴方炮擊中身亡
-
巴基斯坦發(fā)起“銅墻鐵壁”行動:已打擊20多處印度軍事設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