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燕婷:曾經(jīng)的越戰(zhàn)、現(xiàn)在的巴以戰(zhàn)爭:美國大學生為何同情巴勒斯坦?
大衛(wèi)正在成為歌利亞
不過民調(diào)數(shù)據(jù)更多是以立場分布的呈現(xiàn),來解釋示威背后的情緒基礎。但要了解這代大學生的立場起源,還須回歸其成長背景,以及美國當下的社會脈動。
首先是這代美國大學生的成長背景。這決定了其對以色列的認知,會與父母、祖父母的認知有所不同。
在戰(zhàn)后嬰兒潮世代(1946-1964年出生)的成長過程中,以色列的形象大致與兩個事件有關:納粹大屠殺、以阿戰(zhàn)爭。大屠殺雖然發(fā)生在二戰(zhàn)期間,卻深刻影響了一代人的心理認知,猶太人因此成為“全世界都欠他們一個公道”的“神圣民族”,反猶主義也因此被識別為極度危險與禁忌的存在;以阿戰(zhàn)爭則強化了猶太人“被迫害”、“不得安居”的形象,而以色列“以少勝多”打贏戰(zhàn)爭,既滿足冷戰(zhàn)下美國的“必勝”情結,也迎合了“經(jīng)歷磨難終受庇佑”的一神教敘事。
總之,受納粹大屠殺、以阿戰(zhàn)爭等事件影響,戰(zhàn)后嬰兒潮世代所理解的以色列大體等于“猶太人的重要避難所”,是這個民族經(jīng)歷2000年流離苦難后,終于能回歸的應許之地。盡管這場回歸導致巴勒斯坦人大量流血,由此觸發(fā)了漫長的民族仇恨與沖突,但從數(shù)據(jù)來看,這代人還是更關注以色列的流血,認為這是猶太人“受迫害”的跡證;且當年的巴勒斯坦武裝一度有全球左翼支援,這在某些戰(zhàn)后嬰兒潮世代看來,實在不像手無寸鐵的弱者。
4月24日,人們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校園里舉行集會。新華社發(fā)(克里斯托弗·達維拉攝)
而上述認知也被X世代(1965-1979年出生)繼承,只是這代人出生在以阿戰(zhàn)爭尾聲、甚至是已經(jīng)結束的時空,距離大屠殺也更有距離,對于所謂“猶太人被迫害”的感受已經(jīng)不那么強烈,卻也沒有發(fā)生顯著位移。而真正產(chǎn)生認知轉變的,則是再后來的千禧世代(1980-1996年出生)。
當千禧世代成長、開始形成對全球局勢的理解時,巴勒斯坦第二次大起義正好爆發(fā),奧斯陸和平進程名存實亡,以色列侵吞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土地、剝奪水源、限制行動、審判不公、軍警濫用暴力的現(xiàn)象頻繁則出現(xiàn)新聞報道中。在這種情境下,關心全球事務的青年實在很難將以色列與“受迫害”的標簽相連結,因為現(xiàn)實環(huán)境怎么看,都是巴勒斯坦人更適合這個描述。
這段認知轉變隨后也被Z世代(1997-2012年出生)顯著強化。這代青年不僅距離大屠殺十分遙遠,也沒有生活在以阿戰(zhàn)爭的歲月,更沒有經(jīng)歷過1990年代以巴簽署《奧斯陸協(xié)議》(Oslo Accords)的時空,沒有看過以色列左翼、巴勒斯坦溫和派,曾經(jīng)為了和平共存而攜手合作。從他們有記憶以來,現(xiàn)實中的以色列就是個不公正的占領方,對加沙地帶執(zhí)行漫長的不人道封鎖、多次發(fā)起攻勢遂行殺戮,對約旦河西岸的非法占領更是肆無忌憚。
而Z世代基于成長背景所形成的“以色列是迫害者”意識,就跟戰(zhàn)后嬰兒潮世代認為"以色列被迫害"一樣,都是根深蒂固不易改變的認知。如今這種認知又受到美國兩股社會脈動的牽引,加劇了這次前仆后繼的校園反戰(zhàn)示威。
當?shù)貢r間2024年4月24日,美國眾議院議長約翰遜(Mike Johnson)在沒有事先公開的情況下訪問哥倫比亞大學。(圖源:法新社)
第一就是TikTok等社交媒體在年輕人中崛起。根據(jù)2022年4月公布的YouGov民調(diào),被問及接收新聞的來源時,多數(shù)65歲及以上的美國人的回答是CNN、MSNBC、FOX等有線電視新聞(56%)或ABC、CBS、NBC等廣播電視新聞(53%)及其相應網(wǎng)站。這兩種新聞來源也是45-64歲美國人的回答前兩名。
但到了30-44歲美國人,排名第一的回答變成了Facebook、Twitter、Instagram、Reddit、TikTok等社交媒體(37%),接下來才是ABC、CBS、NBC等廣播電視新聞(33%);到了30歲以下美國人,排名前三的回答則是Facebook、Twitter、Instagram、Reddit、TikTok等社交媒體(41%),《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報紙或新聞網(wǎng)(28%),以及YouTube(27%)。
可以發(fā)現(xiàn),與戰(zhàn)后嬰兒潮相比,Z世代美國人相當依賴社交媒體作為自己的新聞來源,連帶YouTube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而這些平臺有一共同特征:不受美國傳統(tǒng)媒體的親以色列立場網(wǎng)羅。例如CNN媒體談論以巴沖突時,往往更聚焦以色列受到的傷害,更頻繁的討論以色列的人質(zhì)、而非監(jiān)獄中的巴勒斯坦人。
但社交媒體在這點上完全相反,甚至可以說是增加巴勒斯坦立場曝光的重要渠道。例如巴勒斯坦電影制片人比?!W達(Bisan Owda)、記者欣德·庫達里(Hind Khudary)、記者多阿·阿爾巴茲(Doaa Albaz)、記者莫塔茲·阿扎伊扎(Motaz Azaiza)等,都通過Twitter、Instagram、TikTok等媒體發(fā)布了自己在加沙的現(xiàn)場紀錄,吸引全球數(shù)百萬粉絲追蹤。此外,算法無疑會強化用戶對相關信息的接收,也就是說,如果一位用戶瀏覽了呈現(xiàn)加沙慘狀的影片,在算法的機制下,用戶將在未來收到更多相關影片。
而在Z世代原本就不喜以色列、同情巴勒斯坦的基礎上,其對社交媒體的依賴明顯強化了這種情緒。以TikTok為例,#freepalestine這個主題標簽有高達327億次觀看,其余類似標簽也有數(shù)十億、甚至百億觀看;與之相比,#standwithisrael這個主題標簽只有6.31億次觀看,#istandwithisrael也只有2.9億次觀看,這兩個已是支持以色列相關標簽中,唯二破億觀看的標簽。因此可以這么說,盡管猶太金融資本財力雄厚,但在這場社交媒體的陣地爭奪戰(zhàn),以色列明顯屈居下風。
而另一股催化大學示威的美國社會脈動,則是近年反復延燒的族裔沖突。
在部分有色人種示威者看來,巴勒斯坦事業(yè)與美國的種族正義存在“跨界的共情”:民眾生活在不公的環(huán)境里,被武裝的士兵或警察糟蹋生命與尊嚴,不論地點是約旦河西岸與加沙,或是美國的有色人種社區(qū),唯一出路就是反抗。
當?shù)貢r間2024年4月27日,美國華盛頓特區(qū),白宮記者協(xié)會晚宴開始前,示威者在希爾頓酒店外抗議以色列和哈馬斯的戰(zhàn)爭。(圖源:視覺中國)
而這種有色人種共情巴勒斯坦人的連帶意識,當然也有民調(diào)上的證據(jù)。2023年11月GenForward對18-40歲年輕人進行的民調(diào)就揭露,白人受訪者是唯一一個更同情以色列人(25%)而非巴勒斯坦人(18%)的種族/族裔群體,其余非裔(22%-10%)、拉丁裔(23%-15%)、亞裔(31%-12%)的數(shù)據(jù),都是同情巴勒斯坦的比例多過同情以色列。
而被問及對美國政府支持以色列的感受時,白人受訪者中認為"過度支持"(28%)的比例是各種族/族裔群體中最低,這一數(shù)據(jù)甚至與與認為“程度恰當”(28%)的比例等高,此外白人也是認為“過度支持”(28%)與“不夠支持”(13%)差距最小的種族/族裔群體。
而與白人的回答相比,其他群體的回答相對立體。例如非裔有33%認為“過度支持”、18%認為“程度恰當”、14%認為“不夠支持”,拉丁裔有35%認為“過度支持”、20%認為“程度恰當”、16%認為“不夠支持”,亞裔有46%認為“過度支持”、20%認為“程度恰當”、7%認為“不夠支持”。
顯然,有色人種不僅有更強的同情巴勒斯坦傾向,也對于美國扮演的角色更加不滿。值得注意的是,據(jù)美國統(tǒng)計,在2024年有資格投票的4,100萬Z世代年輕人中,45%是有色人種。上述數(shù)據(jù)也或多或少解釋了,為何美國大學會因千里之外的巴勒斯坦議題陷入狂怒,因為部分示威者已在一定程度上,進到過去Black Lives Matter(BLM)的示威情境中。在這個情境下,以色列軍人就像濫用槍枝的美國警察,被屠殺的巴勒斯坦人則像命喪警察槍下與膝下的美國有色人種青年。
整體來說,美國Z世代距離大屠殺已經(jīng)相當遙遠,也對中東戰(zhàn)爭、奧斯陸和平進程沒有生活記憶,其對以巴沖突的認知起點,就是近年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持續(xù)種族隔離與殺戮;與此同時,社交媒體崛起、BLM議題發(fā)酵,也顯著影響了美國Z世代的社群議題與同溫層建構,讓巴勒斯坦議題成功在校園中燎原。
1998年、筆者4歲時,美國夢工廠影業(yè)(DreamWorks Pictures)推出了著名動畫《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劇情講述摩西(Moses)成為先知、帶領希伯來人離開埃及的過程。這部動畫受到全球好評,片中歌曲《When You Believe》也獲得了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原創(chuàng)歌曲獎,筆者當年就與許多同齡孩童一樣,隨口都能哼上幾句。而構成《埃及王子》故事主軸的《出埃及記》,不僅是猶太教的重要敘事,也是當代猶太人慶祝逾越節(jié)的由來,更在美國擁有一定文化地位:1958年美國歷史小說家萊昂·尤里斯(Leon Uris)出版了以此為名的暢銷小說,小說在2年后改編為電影,成為1960年代美國大眾理解以色列、建立其英雄形象的重要來源。
從小說《出埃及記》到動畫《埃及王子》,這是美國戰(zhàn)后嬰兒潮、X世代與以色列同情共感的一段歲月,在這兩代人的認知中,以色列就像大衛(wèi),阿拉伯聯(lián)軍與巴勒斯坦武裝則像歌利亞,大衛(wèi)雖弱勢,卻還是在與歌利亞決斗時出奇制勝。但時至今日,尤其是以色列大開殺戒、美國校園發(fā)出怒吼的當下,這種認知已經(jīng)明顯主客易位:在現(xiàn)在的美國青年看來,大衛(wèi)無疑是巴勒斯坦,歌利亞則明顯是以色列。
- 原標題:曾經(jīng)的越戰(zhàn)、現(xiàn)在的以巴戰(zhàn)爭:美國大學生為何同情巴勒斯坦?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周子怡 
-
“歐洲人應該多從自身找找原因,不要一味怨天尤人”
2024-04-30 08:41 中法關系 -
我在暗殺中幸存下來,看到俄羅斯正在找回自己
2024-04-30 08:18 -
中格互免簽證協(xié)定將于5月28日生效
2024-04-30 07:18 -
五年來首次訪歐,習主席三國之行,值得關注
2024-04-30 07:16 中國外交 -
他“催”哈馬斯盡快接受停火協(xié)議:以色列異??犊?/a>
2024-04-29 22:58 巴以恩仇錄 -
禁了TikTok,誰會得利?看看印度......
2024-04-29 22:49 -
中國如何成為世界清潔技術巨頭?美媒“揭秘”
2024-04-29 22:37 能源戰(zhàn)略 -
5名中企人員遇難后,巴基斯坦逮捕4名制造達蘇恐襲恐怖分子
2024-04-29 22:36 巴鐵 -
中方:對人類道德良知底線的突破,對國際公理正義極限的踐踏
2024-04-29 22:07 巴以恩仇錄 -
美報告挑事:歐盟任何懲罰都過于溫和,無法阻止中國電動車,除非...
2024-04-29 20:15 新能源汽車 -
所羅門群島總理索加瓦雷退出新任期競選
2024-04-29 19:31 -
“不管槍支教育,卻禁掉我謀生工具,這就是我的國家”
2024-04-29 19:14 美國一夢 -
習近平主席將出訪歐洲三國,外交部發(fā)言人介紹具體安排和訪問期待
2024-04-29 18:57 -
“大禮包”塵埃落定,澤連斯基又伸手:來個十年的...
2024-04-29 17:38 烏克蘭之殤 -
尹錫悅與李在明首次舉行會談
2024-04-29 17:32 三八線之南 -
“幫忙應對中國”,美國務院成立“公司”攬活
2024-04-29 16:11 美國一夢 -
外交部反問布林肯:誰在烏克蘭問題上拱火遞刀?
2024-04-29 16:00 中美關系 -
外交部回應布林肯:中方從來沒有興趣,不要疑神疑鬼
2024-04-29 15:44 中美關系 -
習近平將對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進行國事訪問
2024-04-29 15:03 中國外交 -
6月1日,C919首次境外商業(yè)飛行
2024-04-29 14:54 中國大飛機
相關推薦 -
最新聞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問題比想象難得多”
-
靠岸中國貨船數(shù)“歸零”,美西港口官員驚到了
-
“出軌女下屬”,英國海軍一把手被免職
-
“聽加州的,否則美國最大經(jīng)濟體地位不?!?/a>
-
流浪53年后,蘇聯(lián)金星探測器墜落地球
-
伊朗官員:美國不真誠,一開始就設陷阱
-
?;鸬谝灰?,印巴互相指責
-
為什么選出美國籍教皇?梵蒂岡消息人士:還不是因為特朗普
-
普京提議:15日,俄烏直接談
-
王毅分別同印巴雙方通話
-
印度稱“不想升級”,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領導人訪問基輔,將與澤連斯基共同討論?;饐栴}
-
印軍否認S-400防空系統(tǒng)被摧毀
-
印度前高官:勸巴基斯坦,中國的話好使
-
空中爆炸!巴軍通報7日空戰(zhàn)細節(jié),含擊落“陣風”錄音
-
要松口了?印官員稱將“適時”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