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維平:欲執(zhí)法槌,必承其重
關鍵字: 司法法官不能承受之重司法變革法律體制中國司法司改第三季前幾天,微博上某知名法官J在微信群聊里曬出了辭職信,這位用8年時間“混到”某中院中層副職的青年才俊,在我國新一輪司法改革開始之際,還是選擇了離開。
J是我認識的法官中第一個下海的,盡管之前有多位司法界好友亦有此打算,但暗度陳倉的卻是一向開朗的J。錯愕之余,讓人不禁要掂量一下這小小法槌的重量。
然而,司法改革依舊沒能阻擋法官們離去的步伐。
小小的法槌,不僅代表著司法的正義,更凝聚著法官們不能承受之重。
法官在流失
今年北京市“兩會”期間,“法官流失”現(xiàn)象就寫進了北京高院的工作報告,第一次讓大眾看到這些社會精英階層光鮮外表背后真實的工作生活狀態(tài)。近一段時間來,關于法官辭職的報道也屢見報端,同時部分地區(qū)法院的公務員招錄竟然遇冷,個別省份甚至出現(xiàn)辭職法官數(shù)量高于新任命法官人數(shù)的負增長現(xiàn)象。而這些出走的法官絕大多數(shù)是原單位的業(yè)務骨干,有著豐富的辦案經(jīng)驗,深受一些律所的青睞。北京的部分律所甚至給處級以上的法官開出了40萬年薪的高價,相較于當前的公務員待遇而言,這無疑是個難以抗拒的誘惑。
在西方國家,法官、檢察官、律師、學者等職業(yè)身份的轉換原本是極為平常的法律人才流動,并不會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激烈討論。但在中國現(xiàn)行司法體制之下,法官辭職當律師猶如隔層紗,律師想進入體制內(nèi)當法官卻是隔層山。這種幾近單向性的職業(yè)身份轉換模式打破了法律職業(yè)群體的動態(tài)平衡,加劇了司法人才流失的擔憂,以致大量司法人才的流失給司法系統(tǒng)帶來短時間內(nèi)難以彌合的創(chuàng)傷。倘不變革,任由流失加劇,重創(chuàng)的將不僅是司法體系,還有社會公平正義。
而當下的去留問題在法官圈子中引起了不小的爭論和恐慌。從體制內(nèi)的“旱澇保收”到體制外洶涌的市場競爭浪潮,二次就業(yè)需要的不僅是法官們辭職的勇氣,對個人和家庭也將帶來極大的影響。
法官不能承受之重
法官為什么要走?這一原本許多法律人眼中的神圣職業(yè),在現(xiàn)實中卻褪去了光環(huán),讓身在其中的人陷入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掙扎。法官也是人,也有沉重的肉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成為苛責他們的理由。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與千百人“廝殺”通過公務員考試,加上司法考試和多年的司法實踐歷練,能夠成就法官之名的僅是鳳毛麟角。
但與其他公務員的工作相比,技術含量較高的司法工作并沒有帶來差異化的工資待遇。在工資與行政級別掛鉤的體制下,基層法院法官窮其半生也無非拿到科級干部的工資待遇,且得者也寥寥無幾,而一些高學歷的公務員,剛參加工作時的工資收入就要比資深法官要高得多。因而,許多法官選擇脫下法袍到發(fā)展空間相對較大的黨政機關任職,通過行政級別的晉升來提高自身待遇。
再者,與律師相比,法官的工作說不上輕松,人均年辦案量在百件以上是種常態(tài),工作加班也是常態(tài)。而同等的勞動并沒有帶來同等的價值產(chǎn)出,在律師們買房購車出入星級酒店之時,微薄的工資卻時常讓法官們捉襟見肘。同時,政策性福利分房取消多年之后,許多異地任職買不起房的法官也只得和家人過起蝸居生活,說他們是“司法農(nóng)民工”其實一點都不為過。
事實上,西方國家的律師收入也普遍比法官要高出許多,但中國法官的弱勢不僅在于收入。基于對公務員計生政策的嚴格管控,盡管目前有所放寬,但仍有部分法官為生育二胎而選擇離開。還有一些法官在公開場合竟羞赧于表露身份,中央“八項規(guī)定”出臺后,赴朋友聚會都變得遮遮掩掩。法官職業(yè)并沒有給他們帶來體面的生活和受人尊敬的光環(huán),反而讓固守清貧、甘于寂寞變得理所應當。
當然,確實有個別膽大妄為者買賣“正義”的行為玷污了法官職業(yè),進一步削弱了司法公信力,也讓裁判變得軟弱無力。但凡爭訟,必有輸贏,勝訴者不盡歡喜,敗訴者必定不悅。一些地方法院動輒以當事人的訴訟滿意度來考量法官工作,不僅違背了司法規(guī)律和人性,也讓法官在當事人面前都覺得矮了一截。而信訪件更是猶如一道魔咒,只要一方當事人不服,不管裁判是否正確,至少社會效果打了折扣,案件就像是狗皮膏藥粘上身,想揭下來都難。法官受到當事人騷擾、威脅、報復的事件不在少數(shù),甚至也發(fā)生過沖擊法院槍殺法官的極端案例。
對法律的信仰和對公平的追求,如果不能帶來人身安全和體面生活的保障,再談法官的尊嚴和理想便是一種奢望,這是法官們不能承受之重。
法官心靈的煎熬
嚴格說來,教科書中所描繪的那種純粹的法律工作在法院并不存在。
除了正常的業(yè)務工作外,各類會議、學習、調研、檢查、匯報必不可少,甚至定期派員駐村掛職,搞扶貧、招商、計生、拆遷等等與審判沒有多少直接關系的工作。
而就算是辦案,在許多領導看來,就案辦案是一種片面的工作方式,因為這種方式不能實現(xiàn)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因而,司法夾雜了許多法律之外的政治和社會因素,而法官要做的就是要將這些化合物合理地調配到判決之中。法官們需要更多的衡平藝術。而這樣衡平調配的結果就是追求形形色色的調解率、結案率、上訴率等。
應該說,中國法官目前這種綜合性的司法調處工作,相比較于一紙簡單判決,無疑更有助于化解基層社會矛盾,是在社會主義法制工作的傳統(tǒng)基礎上以及當下中國基層社會矛盾不斷積聚的背景下發(fā)展而來的,是西方法律體系中國化、鄉(xiāng)土化的移植結果。它不同于西方經(jīng)典司法理論所建構的法官工作模式——只坐堂辦案,也不同于傳統(tǒng)中華法系查審合一的縣官斷案模式。但這種綜合性工作帶來的問題是,許多接受了多年正規(guī)法學教育的法官,在心理上難以接受這種不專業(yè)的司法工作。電影《馬背上的法庭》中那位年輕法官是個很好的例子。
這種心理上的沖突常常集中在法院的審判委員會制度上。
盡管經(jīng)過集體研究決定的案件最大限度地分散了錯案責任,同時也讓許多法官免于承受一些難以負擔的外部壓力,但部分案件經(jīng)過審判委員會研究后便附帶上了許多政治、社會甚至人情因素的考量,無形中造成司法公信力的內(nèi)耗。有同事就曾經(jīng)戲謔,凡是經(jīng)過審委會研究的案件都是錯的??v然如此,一些法官對審委會作出的決定或是上級作出的指示亦是敢怒不敢言,只能選擇私下吐槽或匿名微博。在這樣的體制下生存,對法官內(nèi)心無疑是種莫大的煎熬。
而J就是這樣一個法官。
后記
在法官J遞交辭呈后,還有其他的法官、檢察官也表示去意已決。法官T用了“死氣沉沉”來形容這個集體,大有決裂之勢;法官Q(mào)說他已經(jīng)聯(lián)系好了一份法務工作,只要待遇合適,他甚至愿意去掃大街;檢察官L表示,她還有件心愿未了,完成后就可以了無牽掛地走了……
或許還有人為了實現(xiàn)當初的法官夢繼續(xù)堅守,或者有人堅持要憑借自己的努力改變當下的司法體制,可能還有人期盼著在新一輪的司法改革中能夠提高自己的待遇,但不論如何,法官的大規(guī)模流失無疑提醒我們要正視這些滿腹牢騷背后的訴求。說到底,中國的法官如同橘生淮北,需要改良的也許不僅是司法體制,還有西方司法制度移植的土壤,而這樣的過程也絕不是一代或兩代法律人能夠完成。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wǎng)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陳奕君
-
最新聞 Hot
-
“英美貿(mào)易協(xié)議這項‘毒丸’條款,中方狠批”
-
眼瞅著中美談成了,日本心里急啊…
-
日本:民間飛機別在釣魚島飛了,不要“刺激中國”
-
特朗普宣布解除對敘利亞制裁:祝好運
-
“不夠啊,巴西還是比美國有優(yōu)勢”
-
特朗普喊話鮑威爾:像歐洲、中國那樣降息
-
被戳痛點,印方火速打臉特朗普
-
普京:烏克蘭像抓狗一樣在街頭抓人
-
印巴相互驅逐一名外交官
-
百萬粉絲網(wǎng)紅對5歲女孩開黃腔,已被封禁
-
法國知名影星德帕迪約被判犯性侵罪
-
非法占地50多畝,汕頭違建豪宅“英之園”被責令拆除
-
美凱龍董事兼總經(jīng)理車建興,被留置
-
“不被特朗普唬住,中國打了個樣”
-
“特朗普已經(jīng)毀掉了圣誕節(jié)”
-
特朗普突然提“統(tǒng)一”,臺當局緊急回應
-